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地评线

壮歌回响奏华章

  “八分钟四曲连唱,三千学子歌飞扬,八十载光阴流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九三阅兵典礼的开场,天安门广场上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歌声,拉开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序幕。

  作为阅兵暖场的开场曲,《松花江上》瞬间奠定了整个仪式庄严厚重的氛围。曲调如同缓缓流淌的江水,讲述着日军侵略东三省的苦难记忆。合唱不仅是一场音乐表演,更成为一场集体记忆的唤醒仪式,让年轻一代在旋律中读懂历史,同前辈一起跨越时空感同身受。

  歌曲《在太行山上》生动描绘了八路军深入华北敌后,在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英勇事迹。歌曲中的“千山万壑,铜壁铁墙”不仅描绘了太行山的险峻地形,也反映了抗日军民坚定不屈的意志。这首歌,既是对抗战先烈精神的致敬,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引领和凝聚军民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

  《保卫黄河》以磅礴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表达了中华儿女捍卫家园的决心。激昂的旋律,喊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跨越地域界限,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旗帜。

  最后奏响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歌曲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拯救民族的真实写照。

  四首曲目,从东北沦陷的“哀歌”到敌后抗争的“战歌”,再到全民族抗战的“壮歌”和信仰凝聚的“赞歌”,组成一部凝聚历史记忆的音乐史诗。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抗争中成长的历程,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的历史必然。从熟悉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回响,更能触摸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密码。

  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的创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发扬光大。(高银)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