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贴心,从就业到创业,人社部门给我提供了创业补贴、购房补贴、免费工位、会议室等支持,让我在这里实现了从0到1的起步。”近日,提起呼和浩特市给予自己的创业帮扶,内蒙古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苗深有感触。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202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先后出台“吸引人才政策10条”“人才强市25条”“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持续推进产业引人、平台聚人、政策留人,连续3年实施“丁香扎根”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为城市发展蓄足人才动能。
2022年至2024年间,已累计实现13.93万名大学生在呼和浩特市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呼和浩特市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和“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抢抓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拿出一系列“实招、暖招、新招”,依托“需求调研+靠前服务”的靶向服务模式,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搭建起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桥梁。
强化岗位挖潜,加大优质岗位供给。呼和浩特市人社局会同发改委、工信等部门开展“产业扩岗”行动,围绕全市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和新业态等扩岗模式,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就业空间,提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实施“访企寻岗”行动,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学校,深入全市“六大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优质企业,摸清用工缺口,汇总岗位信息,每年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扩大事业单位引才招聘规模,3年来发布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计划岗位8000余个。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思渊,今年夏天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回到家乡呼和浩特市工作。除了“回家”这一想法外,吸引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给予青年人才的优厚待遇以及良好的发展机遇。
“呼和浩特市近几年的人才引进政策很有吸引力,不仅在招聘过程中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聘用后还会给予安置费,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张思渊说。
强化精准对接,搭建高效供需平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高校集聚、人才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岗匹配,立足各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毕业生求职意愿,该市推出“一校一策”“因人找岗”定制化专场招聘会,在送去优质岗位的同时,也将求职补贴、创业贷款、租购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实打实送到大学生身边。
今年,呼和浩特市相关部门先后走进校园举办财经商贸类、机电类、电子信息类和化工类等专场招聘活动11场,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生精心挑选对口岗位3.5万个,吸引3.16万名毕业生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9万人。同时,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政校企”联盟作用,增强校地联系,搭建校企精准对接平台;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建成全区首批5家大学生留呼就业服务站,并依托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在金桥“双创”示范区打造“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在和林格尔新区打造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选人社部“重点联系产业园”,全方位助力青年学子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人才持续流入。
强化创新引领,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围绕青年创业需求,呼和浩特市征集43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组建由成功企业家、创业培训讲师(培训师)、创业成功代表等组成的创业导师服务团,为创业者提供涵盖创业政策咨询、技术指导、资源对接、投融资支持等精准服务。
今年,呼和浩特市9部门联合启动实施“青创助航”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补贴6020.5万元;入校举办创业大讲堂12场、创业训练营4期,为2605名青年创客提供创业指导和帮扶,全力托举青年创业梦想。
“大学时,我曾获得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奖项,凭借这一条件,成功申请到30万元免担保贷款,政府还帮我承担一半的利息,大大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助力我迈出创业第一步。”来自兴安盟的白志强,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呼和浩特市创办公司,购置无人机、电影机等设备的启动资金都来自呼和浩特市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
除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技能培训类的就业托举也必不可少。
相关部门广泛对接企业需求,挖掘无人机驾驶员、数据标注员等5个热门领域订单培养项目,推动订单式培训指导“送教上门”,共组织培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7497人次,为其求职再添竞争“砝码”。
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呼和浩特创新推出“5351”安居服务体系,即:求职5天免费住宿、实习3个月免费短租、就业5年优惠长租、购买首套房屋补贴,构建了从“一张床”到“一个家”的全周期保障链,不仅解决了青年人才来呼求职就业的“首站难题”,还实现了短住、长留、定居的人才安居服务全覆盖。
目前,呼和浩特市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84万套,开工建设210万平方米大型“青年社区”。
2022年至今,呼和浩特市累计发放高校毕业生租购房补贴9982.76万元,补贴5418人次。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呼和浩特市始终以渴贤之心、务实之举广纳英才,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带着理想与热爱奔赴而来,共同书写“城才相融”新篇章。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郑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