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给万里黄沙“上色”——阿拉善亿亩绿色“中国画”诞生记

  在中国北疆生态安全的版图上,内蒙古阿拉善是一个沉甸甸的名字。这里,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亘,沙化土地一度占全盟国土面积的73%以上,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之一。

  如今,这片曾饱受风沙之苦的土地,用45年的坚守与奋斗,书写了一部绿色的传奇——全盟防沙治沙治理面积突破一亿亩。

  这条蜿蜒于瀚海之间的绿色长城,是阿拉善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的生动答卷,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缩影。

  国之大者

      战略要冲的使命担当

  如果我们守不住这里,风沙就会长驱直入,威胁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林草工程师海莲站在地图前,语气凝重。这里的治沙,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超越地域的国家意义。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6月初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自此,“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式打响。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攻坚战的主战场,阿拉善盟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行动的升级而愈发凸现。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中,阿拉善承担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任务,其成效直接关系河西走廊生态廊道、贺兰山屏障及东风航天城安全,对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起决定性作用。

  当年在阎王鼻子施工,一阵风沙就埋掉大半刚扎好的草方格,但我们没有退缩,硬是在阎王地界扎出万亩绿洲。年近六旬的治沙工人王建国,手掌布满厚茧,话语里满是坚毅。

  阎王鼻子曾是古驼盐道必经之地,因流沙、沙尘暴频发致商队人驼坠河得名。此处黄河流经80公里,每年约1亿吨泥沙裹挟而下,大量来自乌兰布和沙漠,威胁着黄河安澜。三北攻坚战打响后,阿拉善盟将其作为核心战场启动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如今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超84%,每年拦截150万吨流沙,昔日的夺命关口变成了生态要塞

  1978“三北”工程启幕,到新一轮攻坚战号角吹响,45年间,阿拉善盟的治沙战略历久弥新。阿拉善盟委、行署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的工作大格局,将阻止沙漠东侵南移作为永续的主攻方向。

  风雨兼程

      45载艰辛治沙路

  治沙,是一场需要数代人接力的马拉松,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智慧。

  那时候没有路,没有机械,治沙全靠一双手、一把锹、一副肩。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回忆,他们靠着人拉肩扛,将一棵棵苗、一捆捆草运进沙漠深处。一顿饭半斤沙,白天种下的树苗,一夜之间可能就被风沙连根拔起。

  就是在这样近乎绝望的条件下,阿拉善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漠边缘扎下了第一批草方格,种下了第一片梭梭林,为后来的绿色版图钉下了最初的楔子

  新世纪初,治沙事业迎来了科技的曙光。

  飞播造林,打破死亡线国际上认为年降水量200毫米是飞播的死亡线,我们偏不信这个邪!刘宏义和他的团队,历经上万次失败,最终创新提炼出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的十字方针。种子被裹上保水剂,像种子导弹一样,通过GPS导航被精准投送到预定区域。如今,飞播造林成活率已比初期提升了3倍以上,这项技术已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从最初的一锹一镐,到如今的四轮压沙机、手扶式植草机、无人机飞播,阿拉善的治沙装备完成了数次迭代。一台大型压沙机的工作效率,能抵得上近百名工人。” 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张有拥说,科技让我们在与风沙的赛跑中,第一次占据了主动。

  新一轮攻坚战以来,阿拉善盟的治沙行动进入系统化、规模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面对沙漠每年15至20米的南侵速度,阿拉善盟创新实施锁边围沙工程。数百公里长的防风固沙林带如同一条条绿色巨龙,牢牢锁住了沙漠前进的脚步,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的态势。

  点绿成金

      治理模式的智慧升华

  45年的探索,让阿拉善盟悟出一个道理:可持续的治沙,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路。

  202110月,国家部署加快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阿拉善盟紧抓这一历史性机遇,统筹规划风光资源开发与沙化土地治理。

  在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建成的20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将清洁能源输送入网。该项目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的形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在治理沙地的同时促进节能降耗,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基地建成的200万千瓦光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达40亿千瓦时,可满足14.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每年产生的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106万吨,减少27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连绵壮观的沙漠锁边蓝色能源带,与原有的林草生态带一起,共同构筑起一道‘蓝绿交织、立体协同’的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巴彦浩特光伏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军说。

  多年来,阿拉善盟巧妙地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了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为代表的特色沙产业。

  过去守着沙地受穷,现在靠着沙地致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的马奋梅是当地沙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自2007年以来,她靠着边学习边实践,累计种植梭梭林20余万亩,并成立公司,带领千余名农牧民在漫漫黄沙中掘金、从生态治理中致富。

  目前,阿拉善盟沙产业累计带动3万多名农牧民增收,户均年收入35万元,真正实现了沙漠增绿、百姓增收

  治沙,更是一场全民动员的“人民战争”。

  每年春秋两季,阿拉善盟都会掀起万人治沙大会战,机关干部、部队官兵、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纷纷走向沙漠,挥锹植绿。45年来,全盟累计有数百万人次参与义务治沙,社会力量投入资金超过6亿元,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协同、农牧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绿色新程

      从一亿亩再出发

  “现在沙尘天气明显少了,小时候常见的岩羊、鹅喉羚又回来了。”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牧民吉仁太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草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朴实的幸福感,是阿拉善盟生态变化最动人的成果。

  一亿亩,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45年来,阿拉善盟成功阻止了三大沙漠“握手”。就在202576日,阿拉善盟生态治理迎来了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全长1856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实现全面合龙。这条蜿蜒于三大沙漠边缘的绿色巨龙,与黄河防护林、贺兰山屏障共同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

  一亿亩,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阿拉善盟正谋划着更宏伟的生态蓝图。这片曾经被风沙笼罩的土地,正以日益动人的绿色,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关于忠诚智慧希望的中国故事如今,在阿拉善大地,一首波澜壮阔的绿色史诗,仍在续写...... 

  (杨学荣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