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育人格局。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档案资源作为承载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其开发与利用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底蕴深厚的北疆文化为构建政企校协同思政教育新生态提供了丰厚土壤与鲜明特色。数智赋能,不仅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更通过跨域协同,将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地域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长效浸润人心。
激活新时代
档案资源的育人价值
传统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受限于物理形态或行业、地域分布,难以大规模、个性化地服务于思政教育。而数智技术的全面介入,正从根基上重构思政教育的资源底座,赋予特色档案资源新的生命力,实现从“档案库”到“智慧源”的跃迁。
一方面,加快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构建“资源大脑”。通过高精度扫描、3D建模、多语言OCR识别等技术,围绕内蒙古各行各业各类珍贵文献资料,将泛黄的图纸、手稿、照片系统性地转化为高保真的结构化数字资产,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对档案内容进行深度语义分析和关联挖掘,使分散的、孤立的档案点,连接成一张系统化的、可智能检索的“历史记忆网络”,构建“北疆文化知识图谱”。图谱智能关联内蒙古发展各阶段的档案文献、新时代“北疆楷模”等各类影像资料,以及“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各类新闻报道,将蒙古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融汇成一个立体的、可智能检索的数字资源体系,为思政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
另一方面,加快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交互的转变,打造草原红色记忆与精神的沉浸式体验。充分借助VR/AR、数字孪生技术,使档案中记录的历史场景与奋斗精神得以生动复原和感知。学员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走进”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场景,体验几代内蒙古人民创造的“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可以“踏入”虚拟的包钢建设现场,体会当年全国各地支援边疆、攻坚克难的豪情,等等。这种基于真实档案的沉浸式体验,将蒙古马精神与民族团结故事从文字描述转化为可感知、可对话的情感冲击,极大地促进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
形成优势互补
深度协同的有机整体
在数智赋能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中,地方各级档案局(馆)、央国企、大中小学校三方要形成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深度协同的有机整体。
各级档案局(馆)作为档案数字资源的平台构建者与标准制定者,要依托数智技术,搭建安全、开放、互联的档案数字资源平台,对红色革命、民族团结、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等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抢救和保护。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协议,整合分散在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展陈馆的特色资源,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档案数字资源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为全区思政教育提供权威、丰富的数字资源。
央国企是弘扬蒙古马精神的实践课堂与打造鲜活内容的策源地。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档案、乳业从草原奶罐到智能工厂的产业升级记录,以及“照亮北疆”的电网建设档案等企业档案进行系统数智化转型,探索开发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虚拟研学课程和数字动画展馆,通过“云上开放日”“直播大国重器”“数字劳模工作室”等形式,让企业专家、劳动模范、能工巧匠以“实践导师”身份直接融入思政教育,讲述档案背后蕴含的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时代故事。
大中小学校是浸润式育人主阵地与价值观启蒙场。学校是数智生态的最终应用场和价值实现地。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体验的设计师。各地大中小学校要积极利用政企提供的数字平台与资源,将特色档案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们可以利用动画版的乌兰牧骑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连环画,启蒙孩子的家国情怀;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数字化的生态治理档案,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北疆文化知识图谱”,探究蒙古马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各类高校生可以利用VR档案资源进行历史场景下的项目式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完成知识建构与价值认同。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身边的蒙古马精神”主题班会、绘画征文、短视频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表达中,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认同和价值塑造。
驱动特色档案资源
数智融合模式创新
通过特色档案资源在数智底座上实现深度融合与政企校三方高效协同,加快催生一系列育人模式创新,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打造蒙古马精神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AI算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从海量的特色档案资源中智能推送定制化内容。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会更多地接收到航天、核电等领域的创新档案;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学生,则会接触到更多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档案故事;对自然好奇的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接收到生动的治沙故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画;对机械感兴趣的高年级学生,则可让他们探索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铁路建设的原理与历程,真正实现从“大水漫灌”到“因材施教”的精神共鸣。
探究跨时空“云游北疆”协作。通过“北疆文化数字资源平台”,不同盟市、甚至不同省份,可以基于同一个档案共同研究云端项目,在线协作分析资料、共创成果。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深化对北疆文化的理解,更在跨地域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政企校通过协同开展“寻找家乡的红色印记”“我是小小乌兰牧骑讲解员”等档案主题实践活动,使得育人过程从单纯的资源消费升级为资源的共同创造。学员绘制的家乡变化图、采集的祖辈口述史等作品,又通过平台反哺全区思政教育,形成了一个动态生长、良性循环的育人生态。
数智赋能,可以为内蒙古政企校档案资源协同育人注入澎湃动力、赋予鲜明特色。通过构建一个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教育新生态,让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故事穿透时空,让蒙古马精神浸润人心,让思政教育得以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中,在技术与人文的交融下,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的精神力量。(佟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