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聚焦要素变革 打造院团改革北疆样板

  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北疆文化品牌。特别是爱乐乐团改革,紧扣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放松,聚焦要素狠抓变革,历经两个音乐季的深耕,累计举办演出56场、惠及线下观众超10万人次,成功构建“演出季+惠民系列+艺术普及”的立体化服务体系,打造出了文艺院团改革的北疆样板。

  抓架构要素革新

  构建标准化运营体系

  呼和浩特爱乐乐团在改革过程中首抓架构要素革新,以“社会效益为首、市场化运营为本”为核心,搭建“院团+企业”的组织保障与“公益+市场”的运营闭环,构建标准化运营体系,实现公益属性与市场价值的协同共生。

  一是制度创新。成立呼和浩特爱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制定《呼和浩特爱乐乐团运营服务规范》,明确演出策划、票务销售、品牌合作等标准化流程。推出“公益+市场”双轨票务模式,公益场次占比30%,市场场次上座率提升至85%,2025年单场票房最高突破10万元。二是资源整合。参考长沙交响乐团“省市共建”整合资源的思路,依托市委宣传部与内蒙古艺术剧院的协同支持,保障了艺术创作的公益导向与文化高度,联动伊利、蒙牛等本地龙头企业,引入社会资本,降低对政府财政的单一依赖,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团执行”的三方协作格局。三是矩阵赋能。搭建“呼和浩特爱乐乐团”全媒体平台,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小红书、B站粉丝总量突破10万,单条演出纪录片播放量超20万次。联合青橙融媒各端口,累计播发相关纪录片32期,用户互动量达50万+。四是拓展渠道。与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共建“凝固的旋律——跨界音乐沙龙”,举办主题活动8场,吸引艺术爱好者超万人;建立2个乐迷微信群,粉丝总数达728人,提升购票复购率;与本土头部KOL合作发布乐团宣传片,推送“种草”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发起“青城十六景”明信片集章活动,设计乐团主题文创章、便笺纸、围巾等12款产品,成为乐团品牌延伸的新渠道。

  抓资产要素积淀

  形成市场化运营格局

  乐团发展紧盯核心资产积淀,通过“公益+市场”模式,既实现了文化惠民,又形成了市场化盈利能力,成为“社会效益为首、市场化运营为本”的典范。

  一是硬件建设。借鉴广州交响乐团“厅团合一”的经验,呼和浩特爱乐乐团提出“青城音乐厅”建设两大方案——或与内蒙古博物院旧址共建专业场地,或在“呼和浩特文化客厅”增设500座演奏厅,计划2026年前解决永久驻场问题,为艺术呈现提供硬件支撑。二是知产积累。原创作品版权(《呼和浩特新年音乐会》《草原之夜》等5部作品,估值300万元)、演出录音录像版权(56场音乐会,估值1680万元)、课程体系版权(“新三艺”研学课程,估值140万元),合计约2120万元。构建起可复用的文化资产库。三是增强影响。累计惠及10万观众,公益演出覆盖3万人次,校园活动影响近万名学生,形成“北疆文化新名片”的社会认知,社会效益估值超1000万元;新媒体粉丝10万,合作名家覆盖国内外顶尖阵容,行业内形成“区域标杆”口碑,品牌美誉度估值800万元。四是人才培育。实施“名家引领+本土培育”人才梯队(含30名核心演奏员)建设、标准化运营规范(《呼和浩特爱乐乐团运营服务规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估值700万元。

  抓市场要素拓展

  打造“听得见”的文化IP

  呼和浩特爱乐乐团聚焦美育普及、文化惠民、分级会员、国际交流等渠道,着力构建分层分类市场要素体系,努力打造“听得见”的文化IP。

  一是推进艺术普及。2024年举办“艺美北疆青城讲坛”11场,邀请李海鹰、黄屹等名家讲解音乐知识,覆盖观众超2000人次;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企事业单位20余场,惠及职工1.5万人。二是建设美育品牌。围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打造北疆文化青少年美育“新三艺”品牌,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合作,开展交响乐艺术鉴赏课进校园活动,构建乐团+校园“大音乐课”体系,通过把音乐课上在音乐厅、把艺术家请进校园、把音乐会搬到校园舞台等课程传播形式,让更多学生参与美育品牌建设。三是完善会员体系。构建“金字塔型”观众社群:基础层覆盖5%-8%市民,核心层培养1.5万名校园观众,顶层发展1600名高净值会员,开发“草原交响乐”文创联名产品与“私人定制音乐会”。四是设置研学课程。联合市教育局推出三条“新三艺”研学线路(“乐团探秘+伊利工业游”“雕塑艺术+交响乐体验”“草原生态+民族音乐”),全年组织10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录制20课时“交响乐校园导赏课”,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库。五是成立呼和浩特爱乐乐团合唱团。2025-2026乐季,计划打造一支以副教授级别专业人才为核心,具有高水准艺术素养、能够展现呼和浩特文化特色与艺术风采的专业合唱团,为市民带来多元的音乐享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抓创作要素赋能

  增强乐团核心竞争力

  乐团通过挖掘呼和浩特的文化旅游元素提升创作要素品质,用交响乐的形式展示城市文化,探索现代交响乐艺术在新时代城市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是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草原之夜”交响音乐会,《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勾勒和谐画卷,《森吉德玛》让民歌焕新,马头琴与乐队合奏传递民族音乐魅力,促进文化理解认同;2025年1月17日“红色记忆”音乐会,赵星华指挥携手董晓琳,融合琵琶韵味与交响乐之精髓,讲述草原儿女故事,激发民族自豪。二是彰显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2023-2024乐季儿童音乐会,演奏通福《草原晨曲》,通过融入蒙古族长调与马头琴音乐元素,让观众通过音乐感受草原文化,加深对北疆文化的认知;2024-2025乐季“声东击西”音乐会,林木森指挥演绎陈培勋《〈咏雪〉选自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展现北疆冬季风光与人文情怀。三是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23-2024乐季“上海四重奏40周年”特别音乐会,演奏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等中外作品,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2024-2025乐季“费城之声”音乐会,演绎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D小调第七交响曲》,采用国际合作模式,体现文化交融理念。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2024乐季“2024年新春音乐会——中国古典音乐之夜”,柴昊夫指挥,曲目以中国古典音乐为主,如《炎黄风情》组曲选段,用交响乐呈现古典韵味;2024-2025乐季“聆听经典”音乐会,吴怀世指挥与杨艺可(钢琴)合作,演奏《茉莉花》交响改编版,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五是传承革命文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乐团合作推出大型交响诗剧《我愿以身许国——敕勒川上航天梦》,以沉稳磅礴的音乐串联历史与当代;2023-2024乐季“红色娘子军组曲(选段)”的演出,2024-2025乐季“我为歌狂”音乐会的演出,有力推动了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

  面向未来,呼和浩特爱乐乐团将继续借鉴国内先进乐团经验,以“职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核心,聚焦艺术提升、运营深化、品牌拓展、人才培育等关键领域,为推进首府北疆文化繁荣发展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作者:王宇天 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