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对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的需求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当前,“好房子”建设已纳入国家议程。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从好的标准、好的设计、好的材料、好的建造和好的运维等相关方面推动“好房子”建设。“五好”进一步明确了“好房子”的内涵,也为我们更好满足群众幸福优居的需求提供了实践指导。
统计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党和政府加快“好房子”供给,既是对民生诉求的深切回应,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新动能。“好房子”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提高房屋质量方面,更应该与“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紧密相连,共建有机统一体,共同体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
好的标准,是建成“好房子”的起点。今年实施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对层高、电梯配置、隔声性能、适老化建设等方面作出新的要求。这些强制标准的设置,从居民居住的实际需求出发,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务实用心之举。让好标准成为刚性尺度,方能在筑牢房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宜居设计、科技赋能等方面留下充裕的发挥空间。
好的设计,是好标准的具体化。要实现好设计,就要活化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功能性、经济性、艺术性与可持续性。今年9月,上海市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划资源若干意见》,明确鼓励设计创新,强化工匠精神,避免简单重复,并倡导在建筑细部上“增加多样性、有质感的细节设计”,明确要求“住宅区内同类同式样的高层建筑重复不宜超过三次”。做好设计,需要在尊重刚性标准的基础上,让建筑美学与生活美学有机融合,实现居所、公共空间与住区环境设计的一体化,争取让每一平方米都获得充分利用。
好的材料,能够承载好的设计,是决定房屋安全性、节能性、环保性、健康性、智能性和易维护性的关键基础。据相关研究,我国建材产生的碳排放占建筑业一半以上,占全国碳排放近四分之一。绿色健康高品质材料的推广应用,利国利企业利居民。加快为房屋材料选用立规矩,修订建筑规范,树立材质在防火防水、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强制标准,与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认证结合,完善房子材料的认证与数字化标识制度,并在项目招标、材料采购和房子验收中严格应用。建立透明公开的建材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方便企业比选,也应接受居民查询验证和评价。
好的建造,是把美好蓝图和优质材料转化为实体建筑的过程。这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建造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需要高效精准的建造质量把控体系。当前,我国自主可控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正在城乡建设中加快推广应用,为“好房子”建造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引导建筑行业从传统建造向数智驱动加速转型。做好房子建造,既要修订并严格执行施工标准以“抬高底线”,又要树立权威工程质量认证体系以“拉高上限”,增强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可给予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项目相应的税收、金融信贷与市场准入支持,同时将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建造人才培养体系。
设计再好、建得再好的房子,如果用不好、养不好,都会影响居住效果。由此看,好的运维,赋予“好房子”持久生命力。不过,好的运维不能等到房子建成交付才开始考虑,要在标准中预留要求,在设计、选材和建造中提前准备。当前,一些体现“高性能+好体验”的居住方案得到青睐,将绿色、低碳、智能等最新技术有机融合,体现出全链条品质提升的产品新思维。“好房子”的运维,不仅需要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还与营造“好小区”“好社区”有着密切关系。可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作的新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物业服务进家庭,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和数字物业。
“好房子”应人人可及、人人可负担。打造“好房子”,不仅需要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和好运维,还离不开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充分盘活与利用。人人住有宜居、住有优居,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同富裕之根基。让千家万户住上“好房子”,让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正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最生动写照。(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