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全链条绘就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新蓝图

  呼和浩特市以昂扬姿态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和林格尔县台基营苜蓿草种植基地是呼和浩特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五个基地中面积最大的,也是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核心区苜蓿草种植板块,是内蒙古自治区奶业振兴战略遴选出来的优质牧场基地。每到6月,苜蓿草迎来头茬收割季,自走式割草机、搂草机等大型机械穿梭田间,一派繁忙景象。经过晾晒、打包,苜蓿草成为圆柱形的“草罐头”,成为奶牛的最佳营养餐。该基地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控制田间智能喷灌,实现水肥一体化。苜蓿草每年可以收获4茬,亩产苜蓿干草1吨或裹包苜蓿2.2吨,产量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在推进苜蓿草种植发展的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优质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汇聚32家科研机构、85个科创团队等众多草业科研力量,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了多个乡土牧草新品种。

  几公里外的牧场,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随处可见。一头头奶牛在全自动转盘式挤奶大厅排队挤奶,“每头奶牛每8小时要挤奶一次,我们几乎每天处于不间断挤奶状态。”现代牧业和林一牧副场长王亚鹏说。鲜奶每隔几小时就会向十几公里外蒙牛的加工厂运送一次,从挤奶到加工包装成品大概也就十几个小时的时间,确保了牛奶的新鲜与品质。

  在蒙牛数智化工厂,纵横交错的不锈钢管道、一台台自动化装箱机、能够绕行路障的自动运输车、伸缩自如又动作利落的自动码垛机械手臂等设备,共同构筑起一个庞大、复杂、快速却有条不紊的盒装牛奶生产系统。“这个车间一台灌装机每小时可灌装两万包,相当于5.2吨的牛奶。”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总监杜丽介绍。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从智慧牧场到市民餐桌,呼和浩特全力构建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目标直指千亿级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近期呼和浩特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方案》,为这一目标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呼和浩特市秉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思维,不仅巩固乳业的绝对优势,还让草业、马铃薯、玉米等产业共同成长为强大的支柱产业,形成集群耦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马铃薯产业,在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等地发力,从良种繁育到精深加工,发展淀粉、全粉、薯条薯片及主食产品,提升附加值。

  ——玉米产业,沿土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的产业带,建设高产示范基地,向下游延伸至淀粉加工、生物发酵制品,并培育中西部饲料加工基地。

  ——肉产业,在多个旗县区建设现代化大型养殖场,推行绿色循环养殖,发展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特色化肉制品,打造从牧场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杂粮油料及都市农业,在清水河县、武川县等地区鼓励种植谷子、燕麦、藜麦等特色作物,建设加工园,开发燕麦胚芽米、杂粮饮品、亚麻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在市辖区积极发展集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满足多元化需求。

  ——羊绒产业,在裕隆工业园、科技城产业园等区域,鼓励发展深加工和出口贸易,做大做强如羊绒围巾等特色产品,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从一棵牧草的基因破译,到一杯牛奶的智能灌装;从一片薯田的良种选育,到一包速食产品的上市;从一头牛一只羊的科学喂养,到一件高端绒制品的诞生……呼和浩特通过不断优化布局,让乳业、草业、肉类加工、粮油加工等产业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科技为翼,以绿色为底色,以集群化为路径,奋力擘画一幅千亿级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壮丽新版图。( 杨彩霞)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