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玉米单产实现历史性“双突破”

  好消息!近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邀请专家对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产业园玉米示范区的玉米进行现场实地测产。经测定,玉米百亩田与千亩方两项单产数据双双刷新呼和浩特市玉米单产历史纪录,标志着呼和浩特市在玉米百亩田与千亩方规模上的单产水平首次实现历史性“双突破”。

  为有力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今年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产业园打造了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区,其中,玉米示范区面积1500亩,重点围绕玉米耐密品种筛选、不同密度对比、密植无底肥无膜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等十项关键技术开展试验示范,系统集成了一批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近日,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等单位的玉米科研、教学、推广与统计领域专家,对玉米示范区进行现场实地测产。经专家组严格测定:玉米百亩核心田平均亩产达1256.35公斤,玉米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1120.87公斤。与传统玉米种植模式(对照亩产913.7公斤)相比,百亩核心田实现亩均增产342.65公斤,增幅达37.5%;千亩示范方亩均增产207.17公斤,增幅为22.67%。两项单产数据双双刷新呼和浩特市玉米单产历史纪录,标志着呼和浩特市在玉米百亩田与千亩方规模上的单产水平首次实现历史性“双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入汛以来,呼和浩特累计降雨量为同期历史均值的数倍,汛期强降雨频发,叠加持续低温与寡照等不利气候条件,对多地农作物生长构成严峻挑战。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全程巡回指导与精准服务的有力支撑,有效抵御了恶劣天气影响,最终在玉米百亩田与千亩方双双创下单产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树立了崭新的“呼市标杆”。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并非偶然,是呼和浩特市持续聚焦农业科技攻关、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并在政策与技术上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必然成果。

  引智聚力,高端人才团队“把脉开方”。为破解粮油单产瓶颈,今年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动对接国家级农业科研战略力量,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正式签约“科技包市”技术服务协议,将国内顶尖的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成果直接引入呼和浩特市生产一线,实现了从“零星指导”到“整市承包”的深度科技服务模式变革。李少昆研究员团队作为国内玉米栽培领域的“国家队”,将其深耕多年的科研成果与呼和浩特市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相结合,为呼和浩特市粮油单产提升“量身定制”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此次破纪录的产量,正是“院地合作”模式下,高端人才智慧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最有力证明。

  科技驱动,集成创新技术“落地生金”。在“科技包市”机制引领下,项目区成功引进了一批抗逆性强、增产潜力突出的优良玉米新品种,并系统集成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为核心的创新技术体系。在玉米核心试验区内,理论播种密度提升至每亩6929株,依托精细化田间管理,实测亩平均株数为5924,为高产创建了坚实的群体结构基础。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在玉米核心试验区实现了单产1327.58公斤的突破性纪录,不仅充分验证了新技术与新品种所蕴含的巨大增产潜力,也为百亩示范田与千亩示范方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范本与强大信心支撑。该技术体系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从播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控,每一环节均依托科学数据与专家智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作物单产协同提升,推动高产目标成为现实。

  平台搭建,本土农技队伍“淬炼成钢”。“科技包市”不仅是引进技术服务,更是搭建了一个培养本土人才的绝佳平台。通过与中国农科院专家的全程协同工作、联合攻关,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人员得以在实战中学习最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方法,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实践能力得到淬炼。

  此次玉米百亩田、千亩方单产的“双突破”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呼和浩特的生动实践。它雄辩地证明,通过引进一流团队、搭建合作平台、驱动科技创新、锤炼本土队伍的“组合拳”,完全有能力将粮食生产的潜力充分释放,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呼和浩特力量”。(于亚军)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