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热点评说

改进城市治理,呼唤更多“卷尺哥”

  近日,深圳一位被称为“卷尺哥”的市民走红网络。他手持卷尺,专注测量公共设施的细节问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更令人欣慰的是,市政部门随之展现出高效行动力:路面破损,次日即出修复方案;树木挡道,迅速迁移排除隐患。这场市民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不仅展现了城市治理的速度与温度,更揭示了现代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升级方向——市民的“较真”与政府的“秒回”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城市治理体系迈向更高效、更具韧性的新阶段。

  “卷尺哥”们对城市的关注,也是城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摄像头”。他们从骑行道上的挡路树、路面凹陷坑洼入手,所反映的问题看似细微,却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安全与生活品质。市民用脚步丈量城市,用行动查漏补缺,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最直接、最鲜活的问题清单。这些积极参与,并非对市政建设吹毛求疵,而是公民责任感的生动体现,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拉近民众与政府距离的桥梁,确保治理方向始终紧贴民生脉搏。

  面对市民“挑刺”,政府快速回应不仅提升了民众的参与热情,也为城市治理汇集了宝贵的一手信息。更值得肯定的是,相关部门并未止步于解决眼前事。例如,在修复破损路面时,深圳盐田区建筑工务署还组织专家评审,制定交通疏解方案,体现了不仅要改,更要改好的负责态度,是精细化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城市治理升级,从粗放管理转向精准施策,不能仅满足于“发现问题—迅速响应”的循环,还要将治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例如反复修补破损路面,还应从道路设计、材料选择等入手,让问题实现根治。疲于奔命的事后补救不仅消耗大量行政资源,也难以真正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源头治理,将潜在民生痛点转化为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力点,将高频问题纳入顶层设计,降低长期治理成本,让城市设施布局更具前瞻性与人性化,才能跳出“建了又改、改了又修”的循环。

  “卷尺哥”的故事见证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在这背后,城市温度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平整的路面、通畅的街巷与一项项便民举措之中。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治理模式,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城市治理既需要市民“挑刺”,也需要相关部门快速响应、高效执行,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不仅有光鲜的面子,更有温暖的里子,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细节中感受到治理的温度,在参与中体会到城市的归属感。(黄宗跃)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