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这位蒙古族老太太,她个子矮小,铺满皱纹的脸上,一双笑起来像月牙般的眼睛格外温暖。一身朴素的老旧夏衫,她匆忙奔来的身影里,藏着草原人特有的质朴与热忱:“昨天忙得太晚,还要照顾生病的丈夫,今早起来又和老同学谈工作,袜子都忘了穿,别介意啊。”她带着歉意的笑,像邻家奶奶般亲切。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普通老人,竟是靠一根牛肉干、一张馅饼闻名草原的创业者,是创立年产值6400万元食品企业的董事长,是累计捐助近300万元、带动无数人脱贫的慈善家。带着好奇,我走进通辽市奈曼旗,聆听“传奇老太”白秀枝的故事。
诚信筑梯:从“街头小桌”到“千万产值”
今年66岁的白秀枝,是内蒙古白音杭盖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在奈曼旗当站务员的她下岗了,可是家庭的重担容不得她停歇。丈夫李白音是家中长子,上有90岁的奶奶和疾病缠身的父亲,下有5个妹妹,当时最小的仅7岁,家中的重担都落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下岗后,她急需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由于有过开早餐店的经历,她很快有了新想法——烙馅饼。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勇敢地踏上了创业之路。从售票员到售卖奶茶包子,再到经营远近闻名的馅饼馆,白秀枝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卖馅饼时,她想起童年在草原随父母用火盆烤牛肉干的时光。想到就干,她在饭店门口支起小桌试做牛肉干,起初只是自己尝尝,有路过的人,白秀枝也大方地分享给大家吃,时间长了,名声就大了。有人专门来拜访:“大妈,您这牛肉干还有吗,还挺好吃的,卖不卖啊?”渐渐地,白秀枝的牛肉干名声传开,商机悄然浮现。2012年是白秀枝创业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她投资近1500万元创办“内蒙古白音杭盖食品有限公司”,让传统蒙餐与炭烤牛肉干的魅力,通过现代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白秀枝常说,“做人一定要诚信,只有诚信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获得父老乡亲们的认可。”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公司先后荣获通辽市信用十佳企业、自治区第五届“文明诚信私营企业”等荣誉,2023年6月,她本人被通辽市精神文明办和通辽市发改委评选为“诚信之星”。这是属于她的创业准则,更是新时代企业家“敢为人先、诚实守信”精神的生动注脚:下岗不是终点,而是带着对品质的敬畏重新出发。
炭火相传:从“一人守艺”到“万人筑桥”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炭烤牛肉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白秀枝的掌心曾沾满二十年炭火的温度,那簇跳动的火光,成了她血脉里的“非遗基因”。2020年,她把这份藏在烟火里的技艺搬进通辽市奈曼旗白音杭盖炭烤牛肉干制作技艺非遗工坊,那簇小火苗,终于闪耀成照亮众人的“星河”。
疫情突袭,草原的路封住了,牛肉干堆成山,贷款到期的提醒像重锤敲在心上。白秀枝盯着镜中新增的白发,急得整夜难眠——厂房里工人等着发薪,冷库里牧民的牛肉等着变现,非遗工坊的炭火,不能在困境里熄灭。偶然刷到的直播间让她眼前一亮,可找网红带货却接连碰壁:“没流量、没包装,带不动,您另请高明吧。” 挂掉最后一个电话,她躲在一旁偷偷抹泪。没人带,就自己学!这个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的老太太,抄下“家人们”“现烤现发”“无添加”等带货术语,对着空厂房练了上百遍表情和语气。
第一次开播时,她说“家人们,我是白秀枝,烤了二十年牛肉干,今儿让大伙看看咱内蒙古草原的肉干……” 没滤镜、没套路,却把“守艺”拍成了纪录片。几个月下来,她从“直播小白”变成了“炭火主播”,带着工坊的残疾人职工、学员一起上镜——有人演示包装,有人讲解烤干技巧,直播间成了流动的“非遗课堂”。她靠一部手机打通了线上销路,不仅还清贷款、发出工资,更让“炭烤牛肉干”借着网络火遍全国,成了草原非遗的“云端名片”。
2019年,白秀枝创办了奈曼旗白音杭盖职业培训学校,她亲自组织、培训和直播带货相关工作。她说:“一个人富不算富,不仅我要会这门手艺,更要让大家都学会这门手艺。”工坊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更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桥梁。2023年2月,该工坊获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从“一个人的炭火”到“一群人的工坊”,白秀枝让非遗走出了孤芳自赏的圈子——当烤架上的牛肉干香味飘进乡村振兴的画卷,当老手艺变成手机屏幕里的“草原名片”,她终于把“守艺”活成了“筑桥”:桥的这头是炭火映红的非遗初心,那头是无数人踩着技艺台阶向上的希望——原来最好的传承,从来不是独自举着灯火,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接过火苗,亲手点亮自己的日子。
微光成炬:从“亲人般的牵挂”到“草原般的胸怀”
白秀枝的公益路,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把“身边人”都当成了“一家人”。工厂员工包长江便是个典型。他原本是八仙筒镇提木筒村的孤儿,16岁就在白音杭盖公司上班,一直干到现在。几年前,包长江到了该结婚成家的年龄,白秀枝不仅为他找了对象,还为他先垫付10万元买了房子。如今包长江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满。白秀枝说:“他也是我的孩子,他还年轻,路还长呢。”“没有白妈妈,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说到白妈妈对自己多年来亲人般的帮助,包长江泪流满面。从学手艺到攒钱买房娶亲,这份超越血缘的扶持,让“扶贫”变成了“把日子过成一家人”的实在温暖。
白秀枝的公司先后吸纳15名残疾人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先做人,后做事。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儿女一样,才能富裕起来。”2020年9月,公司被通辽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了《残疾人就业先进单位》。十几年来,白秀枝先后资助了二十几名家庭困难的学生,为奈曼旗民族宗教事业、地震灾区、家乡建设等捐款捐物,总数超过300余万元。
2017年9月,白秀枝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公司被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授予“通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份荣誉背后,是她用行动写下的“民族团结经”——不是口号,而是每一次交流中流露出的真心。
从下岗女工到“传奇老太”,白秀枝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炭火般温热的坚守:走着创业路、守着老手艺,护着穷乡亲,捧着赤子心。70岁的她仍奔波在车间、牧场、创新、帮扶路上——就像她亲手烤了二十年的牛肉干,炭火越旺,越见真味;岁月越久,越显初心。(赵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