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一条条街巷干净整洁,一座座农家院落舒适雅致,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位位人才相聚而欢,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走进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吉生太镇,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画卷比比皆是。
“家家户户用的煤改电,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拧开阀门就是自来水,水冲厕所方便又卫生,网络信号全满格,乡村建设不只美了村子,还火了乡亲们的日子。”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吉生太镇吉生太行政村74岁的老党员乔珍乐得合不拢嘴。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近年来,吉生太镇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按照“由表及里、内外结合、连片打造”的要求,串点成线、连片扩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提升,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土特产”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小小“土特产”,能量有多大?看,吉生太镇的乡亲们给出答案。
连日来,家住吉生太镇公合成行政村泉掌子自然村的村民史文军忙着收割玉米,站在机器轰鸣声中的玉米田里,史文军看着手里金灿灿的玉米棒喜笑颜开……

“今年我家种了500多亩玉米,能收入15万元左右,还能享受国家的种植补贴5000多元。”“我家还种了500多亩的马铃薯,主要是希森6号和沃土系列,今年雨水好,收成也好,马铃薯都已收获储藏,主要销往呼市、包头、山西、新疆等地,预计能收入30多万元,还能享受国家种植补贴3万多元。”
国无粮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我家的300多亩玉米大丰收,亩产能达到1600多斤。”泉掌子自然村的村民谢伟干劲十足,“计划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继续进行科学种田,现在像我这样的‘老农民’也逐渐变身为‘新农人’了,学会科学种田,既能保护耕地,又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真是一举三得啊!”

丰收从何而来?吉生太镇大力推行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行动,集聚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合力,全面落实耕种管收、地种肥药等全领域、各环节增产减灾措施,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立足“土”、体现“特”、形成“产”,吉生太镇加大力度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使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扎扎实实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走进吉生太镇海卜子行政村的杜蒙肉羊育种联合体标准化繁育小区,只见一排排宽敞、整齐、明亮、干净的现代化羊舍,羊群膘肥体壮,或悠闲地卧着休憩,或香甜地吃着饲草,调皮的小羊羔撒着欢儿,时而追着羊妈妈吃几口奶,时而与小伙伴们玩耍嬉戏,“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繁育小区内,只见老庞夫妻俩都忙得不可开交,添加草料、打扫棚圈、给小羊羔喂奶,老庞怀里抱着刚刚喂完羊奶的一对双胞胎小羊羔高兴地说:“我们家现在养殖基础母羊70多只,能生产100多只羊羔,今年水草肥美,羊膘特别好,不少都是双羔,还有好几个是三胞胎。”他看着眼前膘肥体壮的羊讲道:“养殖牲畜不仅要下辛苦,更要讲科学,这些年没少学习科学养殖的知识,养羊也越来越有经验了。现在我们共卖了100多只羊羔,毛收入7万多元,还有20多只羊羔等过段时间出售。”
据了解,为了达到“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目的,老庞还种植玉米60多亩,一部分留着喂羊,一部分自行销售还能增加家庭收入。“这些年,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自从有了这个杜蒙羊繁育小区,切实把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也实实际际地提高了大家的收入,乡亲们的钱包鼓了,村里的环境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老庞乐呵呵地说。

同样通过养殖杜蒙羊增收致富的村民孙才,说起他的杜蒙羊就开心不已,“我家共养殖杜蒙羊70多只,今年共生产羊羔100多只,其中出售羊羔70多只,收入4万多元,目前还有30多只羊羔就不打算卖了。”“有了这个繁育小区,为我们的养殖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今年我还种了100多亩玉米,亩产能上1600斤,这几天正是收割期,预计能收入7万多元。”孙才高兴地说。
办好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美好的村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走进吉生太镇的大小村落,只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的胡同干净整洁。看着不断变美的村庄,吉生太行政村的王铭、王糖莲老两口的“幸福感”都要溢出来。
“这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行更方便了。”王糖莲说道,她家门前的胡同口,原来坑坑洼洼,夏天下雨有积水,冬天下雪就打滑,出行太不方便,连带的院里家里也不干净。现在一出家门就是硬化路,再也不用担心泥泞路滑不安全了。
为打通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米”,吉生太镇全面推进农村巷道硬化,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切实打通了乡村“最后一米”民生路。
“我们虽然年龄大了,但也能行能动,就养了60多只杜蒙羊,今年羊膘好,双羔率高,下了90多只羊羔,卖了不到6万多块钱,除去养羊支出,能收入3万元左右吧。”

乡村之美,不仅要外在美,还需要内在美。
中午时分,吉生太镇本坝行政村西毛安自然村的“爱心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人们三三两两围桌而坐,边聊天边等着吃饭。
62岁的何爱爱正忙着为10多名留守孤寡老人做午饭。“这间‘爱心食堂’是我们镇的民政助理梁忠勇大哥组织建立的,他的爱心感染着我,老人们能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挺好的,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高兴。”她边做饭边说道。
“食堂为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免费饮食,饭菜软乎又合口味,真香!我们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7岁,平均年龄75岁,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在是好的没的说。”今年67岁的任四海高兴地说,“出门就能吃上热乎饭,村里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民生无小事”,吉生太镇在不断提升村民住房、饮水、医疗等条件的同时,还加大力度全面落实教育保障措施。全镇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668名,每年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34万元左右,并为镇内2名因残疾、智力等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开展定期送教服务,有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

看病就在“家门口”,村民喝上“放心水”,农产品“飞”出吉生太……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办成,汇聚成吉生太镇的山乡巨变。
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小白花代替孝服,祭奠客请一切从简……前不久,吉生太行政村一位老人去世,在红白理事会的操办下,整个过程井然有序、简约圆满。
“以前村里逢丧事,摆宴席、订鼓匠,一场事儿下来得花费几万元,现在既有礼数又文明,真不错。”老党员乔珍认为,厚养薄葬,在老人生前好好尽孝比什么都强。
为了破除陋习,吉生太镇在多年前就组织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各村建立红黑灰榜,对婚丧嫁娶宴请人数和桌数等作出要求,原先讲捧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逐步改善。
乡风民俗看似日常,实则发挥着维系乡村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纽带作用。吉生太镇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文艺+”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今年,共表彰乡风文明户39户。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如何有效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吉生太镇的做法值得称道。
在海卜子行政村德胜沟自然村的爱心超市里,洗衣液、卫生纸等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这里的东西用钱买不到,得用积分兑换。”村长冯志刚说,村民参加志愿活动、家门口种植绿植、庭院保持干净整洁等,都可以获得积分,在爱心超市用积分兑换一些日用品。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积分制的激励下,德胜沟自然村有事抢着干的村民越来越多,站着看的村民越来越少,村民们争当乡村治理的主人翁。
“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农闲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跳广场舞、扭秧歌,镇里还举办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我们的幸福指数是越来越高。”村民付文治开心地说。

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明新风吹进群众心坎里。吉生太镇点点滴滴的变化。或许,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的模样。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今日之吉生太,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一村美”到“全域兴”,从“一处好”到“一片好”,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和福祉。未来,吉生太镇将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衔接振兴不懈怠,在前进的号角下,奏响振兴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