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驻地企业巴彦农牧场分公司一片丰收盛景。田野间,饱满的大豆荚挂满枝头,金黄的玉米棒压弯秸秆,双重丰收的喜悦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眼答卷。
走进巴彦农牧场分公司的大豆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声中,成片的大豆植株被卷入机身,不一会儿,颗粒饱满的大豆便源源不断地涌入随行的运输车里。“以前种地靠经验,看天吃饭,遇到病虫害或者天气异常,收成就没有保障了,现在不一样了,全靠科技掌控。”巴彦农牧场分公司职工刘健感慨道,分公司经常组织职工外出观摩学习,从种地到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都有专业人员讲解,有时技术人员还会到田里手把手教学,“现在我也成了‘半个技术员’,种起地来心里更有底了。”

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进行大豆机械化收割作业。摄影 郑明
巴彦农牧场分公司统管六组组长曹月波表示,“良法” 与“良技”是此次丰收的最大助力。“我们从年初就开始忙乎,准备春播物资,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引进优质的大豆品种,从源头上保障了产量的稳定。”他介绍,分公司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情况精准投放肥料,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提升大豆品质和产量;在田间管理阶段,还会组织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及时解决职工在除草、病虫害防治中遇到的问题,为大豆生长保驾护航。
与大豆田的丰收喜悦相呼应,巴彦农牧场分公司统管的六组十队5号地玉米试收田,近日更是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627亩玉米潮粮亩产首次达到2078.35斤,成功突破“吨粮田”目标,这一成绩不仅创下了分公司玉米单产的历史新高,在整个莫旗地区也处于领先水平。“今年的产量这么高,我心里特别高兴!”在这里种地数十年的巴彦农牧场分公司职工魏立兵难掩激动,“以前种玉米,亩产也就一千二三百斤,今年能突破2000斤,想都不敢想,说到底还是科技的力量大。这些年公司在科技种粮上一直琢磨、一直突破,从引进新种子,到改进农机设备,再到推广新技术,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看到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们这些种地的职工,心里也特别骄傲、特别高兴。”

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进行玉米机械化收割作业。摄影 王军
近年来,巴彦农牧场分公司在良种、良机、良技、良艺、良法上精准发力。良种方面,精选抗逆性强、产量稳定的玉米品种;良机方面,改装夹犁等农机设备,实现减药15%以上,全程机械化作业提升种植效率;良技方面,“走出去” 学习智慧农业经验,“请进来”专家改良技术,秋施肥、“一喷多促”等技术落地见效;良艺方面,党员先锋带头参与 “春播、夏管、秋收”,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良法方面,构建科学管理体系,确保粮食从田间到仓库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纰漏。
精准的举措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25年,巴彦农牧场分公司大豆种植面积达3.6万亩,经过实收,平均亩产达到471斤,较往年大幅提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高产表现尤为突出,亩产超过500斤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充分展现了农牧场大豆种植的良好单产潜力。玉米种植同样成绩亮眼,今年农牧场玉米种植面积3.6万亩,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收获面积2.75万亩,已收获部分平均产量为1830斤/亩。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玉米生产实现重大突破,潮粮亩产在本地区首次突破1000公斤大关,且面积已达到6000余亩,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不仅为巴彦农牧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莫旗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工作人员查看丰收的玉米籽粒。摄影 郑明
“此次大豆、玉米双丰收只是一个起点。”巴彦农牧场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云杰表示,下一步,分公司将继续深化“五良”协同模式,一方面加大智慧农业投入,加强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应用,实现种植全程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探讨延伸产业链条,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开展大豆、玉米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职工不仅能种出好粮食,还能卖出好价钱”。同时,还将努力扩大玉米“吨粮田”面积,把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多地块,力争明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大农垦力量。(郑明 王伟 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