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赤峰市宁城县的一个门店,二十多位学员正围坐在绣架前,指尖捻着彩线在布面上穿梭。“注意套针的力度,把丝线衔接顺畅,看不见断点才好。”于和平俯身为一位学员调整绣绷,声音温和却带着专业的笃定。

于和平指导新学员刺绣方法。
作为契丹刺绣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和平与刺绣的缘分,早在童年便已生根。记忆中,姥姥坐在炕头讲青牛白马的契丹先祖神话时,母亲总在一旁摆弄丝团绣架,劈线挑针的呢喃声与神话故事交织,让她对刺绣生出天然的亲近。那些缠绕在绣架上的彩线,仿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悄悄在她心里埋下传承的种子。

于和平给学员作品打分评级。
1996年,32岁的于和平做出了改变一生的抉择。彼时她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但“手艺是祖先传下的文化记忆,到我们这代不能断”的念头日益强烈。最终,她毅然放下安稳,一头扎进契丹刺绣的世界,成了这门千年技艺的专职守护者。

将地域文化和特色通过绣品展示出来。
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生机,于和平多次南下苏州拜师,在苏绣的精细针法里汲取养分。归来后,她打破技艺的边界,将苏绣的细腻、契丹御绣的古朴与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灵动熔于一炉,创新出乱针、套针、接针等50多种针法,让契丹刺绣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培训班结束发放毕业证书。
2006年,宁城县御绣轩手工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和平摸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她走遍宁城县的山山水水,在各乡镇建起扶贫车间,把刺绣技艺传授给失业人员、农村妇女和残疾人。近13万人次的培训中,上千人从“愁生计”变成“精技艺”的绣娘,工艺壁画、双面绣台屏、中式服装等几十种契丹御绣产品,从小小的工坊走向广阔市场。绣娘们手中的“致富针”,绣出了日子的红火与希望。

2024年,于和平赴英国奥斯特大学北爱尔兰孔子学院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资料图)
2018年,契丹刺绣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契丹刺绣不仅获评“内蒙古礼物品牌”,还被外交部定为国礼,《丝绸之路》《蒙古马》等作品更是走进国家工艺美术馆。于和平也收获了认可,2018年成为契丹刺绣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又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

于和平在培训班上教授刺绣技术要领。
即便荣誉加身,于和平始终没有忘记传承的初心。她牵头把刺绣活动送进社区、带进景区、引入校园,让孩子们触摸绣线、让游客感受技艺,让针线的温度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递。

老学员帮助新学员调整绣床。
如今,契丹刺绣早已不只是一门手艺,它成了流淌在日常里的文化血脉,在千丝万缕的传承与创新中,续写着时代新篇。

非遗小知识
契丹人以牧猎为主,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契丹贵族对绚丽精美的刺绣极其推崇。契丹刺绣工艺讲究,总体效果细腻精湛,色彩较为柔和淡雅,针法灵活,具有平、齐、顺、密、匀、光等特点,契丹刺绣追求与画绣神似的效果,对后世仿真绣影响很大,对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8年,契丹刺绣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总策划:王笑铁
总监制:刘婧
执行策划:吉莉 刘晓冬 燕轶群
执行监制:孙一帆 崔楠 韩卿立 于涛 刘晶晶
采写/编辑/配音:陈杨
摄影:孟和朝鲁
摄像:陈杨
剪辑:韩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