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跨越山海 共叙友情 ——“友谊之旅”俄罗斯媒体中国行参访活动侧记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10月16日至23日,11名来自俄罗斯新闻主管机构的负责人与媒体记者,参加了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满洲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友谊之旅”俄罗斯媒体中国行参访活动。

  从满洲里出发,深入杭州、呼和浩特等地,大家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媒体融合发展的多维探索中,增进了对新时代中国的了解和认知。在他们心中留下一段跨越山海的难忘记忆。

  在杭州这座兼具诗意与硬核的城市,参访团收获了“科技+文化”的双重震撼。128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了3.7万家企业,日均诞生62项专利,每平方公里GDP密度达32.8亿元……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展馆的数据穹顶之上,一个个跳动的数字跃入眼帘。从早期聚焦电子商务、软件信息,到如今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多点突破,参访团成员不时举起相机和录音笔记录,沉浸式触摸杭州科创的脉搏。

  来自俄罗斯基维科姆广播电视公司的拉德娜耶娃是一名年近70岁、仍然活跃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杭州对她而言并不陌生。“我曾经在杭州游玩过,这里的美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的旅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杭州。这里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对企业、人才的扶持力度让我深感震撼。我会让更多的俄罗斯观众知道,杭州不仅有西湖美景,更有让世界惊叹的科创力量。”拉德娜耶娃说。

  文化的碰撞,为这场旅程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第三届“良渚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各项议题展开的研讨让参访团深受启发。在良渚博物院,参访团成员纷纷戴上AR眼镜,穿越回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宫殿、城墙、史前稻作农业等先民遗迹,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西泠印社社址内,明清古建筑、摩崖题刻与园林景致相映成趣,参访团在一件件金石篆刻展品中体会中式美学的独特韵味。

  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政府政策信息局局长杰耶娃说:“我是第一次来杭州,特别高兴能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我对中方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充满兴趣,希望今后能加强交流,一同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参访活动中,参访团深入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在吉利集团总部的品牌体验中心,参访团成员坐上最新款的新能源汽车驾驶位,感受智能座舱、车载芯片与智能驾驶的前沿技术;在万事利丝绸艺术馆,采用现代科技复原的敦煌古画、素纱襌衣等国宝级丝绸艺术品,让千年丝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参访团实地了解AI与区块链技术在动漫产业的创新应用。

  10月21日,这场“友谊之旅”在呼和浩特市继续温情前行。走进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参访团透过伊利云图,了解这里的整体布局。

  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壮观的现代化生产场面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伊尔库茨克共青团真理电视台副台长德米特里耶娃说:“伊尔库茨克也有很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但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我还看到很多孩子到这里研学、参观,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人文关怀的体现。”

  参访团还先后走进内蒙古日报社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看到新闻素材从采集、编辑到多平台发布的全流程数字化运作,俄罗斯媒体人纷纷拿起相机记录,对内蒙古媒体的技术革新与高效传播赞不绝口。在呼和浩特市的最后一站,参访团来到内蒙古博物院。从匈奴金冠、鲜卑贵族墓葬文物到蒙古族银器、服饰,讲解员结合实物与多媒体演示,为参访团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经过8天的深入交流,中俄双方达成多项合作共识。10月23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代表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记者联盟代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共建中俄媒体专栏,加强媒体互访与联合活动。同时,满洲里市融媒体中心与俄罗斯贝加尔新闻网也达成了合作意向。

  从科技领域的智能体验到文化层面的深度共鸣,从企业创新的活力展现到媒体合作的机制确立,俄罗斯媒体人带着满满的素材与记忆返回俄罗斯。那些关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故事,将通过屏幕与文字走进俄罗斯民众心中。

  跨越山海的友谊之约,将在未来续写更多精彩篇章。(文/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柴思源)

编辑:奥妮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