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技能为笔绘新篇 民心聚力助振兴

  金秋时节,行走在鄂托克前旗大地,处处可见丰收景象。辣椒、白萝卜、山药、蘑菇、南瓜、土豆、玉米等农作物硕果累累,这些鄂托克前旗各镇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农民的带动引领,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将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根植到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中,成为了脱贫致富“领头雁”、乡村振兴“排头兵”。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大力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高素质农民是重要支撑。十届旗委以来,鄂托克前旗聚焦产业需求、人才供给以及提高人才培育等方面,着力打造具有鄂托克前旗特色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体系,以产业引人、环境留人、能人聚人,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让高素质农牧民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牧区经济领头人。

  精心定制培训蓝图 贴近民需赢满意

  “可别小瞧了这份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方案,它背后可是藏着好多人的心血和汗水!”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跟记者聊起时说,“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和咱们平常说的技能培训可大不一样。要是农牧民对培训方案不买账、不满意,那么培训的实用性就很难实现,精心打造一份农牧民满意的培训‘菜单’十分关键。”

  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主要针对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农业产业技术扶贫、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接到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任务,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就会分批组织人员到各镇个嘎查村开展深入调研,看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了解农牧民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在嘎查村里开座谈会、到农牧民家走访、与相关部门交流沟通等,把当地和农牧民的需求与愿望了解清楚,做到科学精准。

  “从脱贫攻坚推进到乡村振兴,农村牧区变化特别大,农牧民自身和他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不少改变。要是不把这些变化了解透彻、心里有数,就很难做出让农牧民满意的培训方案。”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有的方案光调研就历时一两个月,座谈会就开了几十场,其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比如在地下水超采区的敖镇三段地去年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耐旱作物糜子的种植,而今年则是耐寒中草药的高效种植,因为产业变化,培训方案也得跟着变,这样农牧民才会满意。像城川镇种辣椒的农牧民比较多,连续两年都以辣椒种植技术为培训重点,目的就是把当地农牧民都培养成辣椒种植的行家里手。

  “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的培训方案很细,我们很满意,种植养殖方案也做到了针对性、人性化,所以培训实用性很好,农牧民很喜欢。”城川镇糜地梁嘎查党支部书记巴音呼日瓦对记者说。

  为了增强培训实用性,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从全自治区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能工巧匠、本土人才中遴选优质培训师资200多人。这些“精挑细选”的教师不仅职称高,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能贴合农牧民的需求。

  田间地头传技艺 实践铸就真本领

  “农村分农忙和农闲时候。在搞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的时候,我们用的是送教上门的方式,把课直接上到田间地头、牛羊圈、温室大棚、专业合作社等等这些地方。”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工作人员说,“通过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技能到户”方式,让农牧业生产技术能“进村入户”。

  在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中,实践能力培养是核心。从学时分配来看,专家讲座、基层讲堂、案例分析这类教学形式占30%的学时,现场教学、实用技能训练、观摩学习以及研讨交流等实践活动则占据70%的学时。一方面是开展集中学习,采用“师傅带徒弟”“学中做、做中学”“真教真学真做”的实操模式,将室内培训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注重经验与实践的双向结合,既推动田秀才、土专家与学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又促进宏观政策与农业生产具体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此确保培训内容紧密契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工作需要。

  “良种是农业的基础,良法是高产的关键。”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研究员张来厚正在城川镇密植高产玉米种植示范区的开展培训。记者看到,培训教学现场就设在玉米地里,老百姓带着小板凳认真地听,张来厚一边讲授,一边现场示范。农牧民们随时提问,张来厚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一问一答,再加上手把手地实践示范,农牧民们很快掌握了需要的种植技术。

  “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基础在培,重点在育。”鄂托克前旗种植业发展中心技术专家杨飞说,“培育可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是个长期的事儿。就是说,培训结束后,还得接着跟踪培养。要是农牧民在实际生产经营里碰上难题了,我们和专家会帮他们想办法,给他们指导和服务,让他们能把产业做大做好。”

  集中授课结束后,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通过线上线下做好跟踪服务,通过微信交流平台对学员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持续跟踪指导,组织专家团队对部分学员的产业和产品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学员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学员的持续成长和进步,促进高素质农牧民的发展壮大,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鄂托克前旗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傅华说,“不断线的‘滚动式’培训和服务,实现了培育目标。”

  技艺在手富口袋 乡村振兴展新颜

  “我们合作社现在有3个养殖基地,3000多只羊,每年老百姓可以增收2.5万元。”鄂托克前旗盛成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建安对记者说。50多岁的他经过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后,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不仅自己富裕了,还带动了周边21户农牧民靠着养殖致富。如今,他的合作社成了培训高素质农牧民的现场课堂。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实用性目标的实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让很多村民看到参加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的学员“既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伊毕格乐图是高素质农牧民培训专家,他告诉记者,过去参加培训的农牧民很少互动,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一堂课被农牧民学员的提问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怎么给动物防病,如何高效养殖,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怎么处理。“提问多,说明农牧民想把事干好、想学技术。”伊毕格乐图说。

  在鄂托克前旗惠民香菇种植加工示范园里,已投用的12座育菇大棚内,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摆满了菌棒,顶着伞帽的小菇从菌袋中钻出,一旁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守现深入剖析种植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问题,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

  家住附近的刘海也依托香菇种植加工示范园,创建了香菇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去年年合作社收入20多万元,今年又增加了2个棚。“通过培训我切实学到了实用的种植技术、菌棒灭菌技术等,许多之前模糊的知识点清楚了,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收入比之前提高了30%以上,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刘海说“我会把培训期间老师讲授的香菇种植和管理知识传授给身边的人,不断提高香菇的产出比,让大家共同致富。”

  “通过培训收获很大,所学知识实用性很强,能够实实在在用到畜牧养殖中。我要依靠科学、相信科学,不断提高羊肉的产出比。我们的合作社在村里起到了带动引领作用,也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依靠勤劳都能富裕起来。”昂素镇牧民康树雄创建了鄂托克前旗亦禾农牧业经济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500多只羊。

  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就是培育农牧业未来。十届旗委以来,鄂托克前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各类高素质农牧民培训百余场次,涉及全旗4个镇60多个嘎查村、10多个社区的6万余人次,培训合格率达98%以上,培训工作获得各级各部门及农牧民一致好评。

  在培育高素质农牧民同时,鄂托克前旗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新质生产力应用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教授工作站和AI农业研究中心试验基地,打造农业社会化数字服务新模式。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设高水效智慧农业研究中心,建设高蛋白玉米育种基地1000亩,建成智慧农业产业园区1个,建成智慧园区1个,智慧牧场140家。推广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845台,高性能播种机150台。

  “我们围绕各镇的特色产业,综合采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线上培训、观摩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开展集种养、加工、销售、品牌、物流、管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培训,并在培训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通过培训,促使全旗高素质农牧民队伍不断壮大,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队伍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切切实实为鄂托克前旗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贡献力量。”鄂托克前旗农牧和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广亮说。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