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原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中欧班列的飞驰汽笛,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大地上交汇,书写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放新篇章。如今,作为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北大门”,内蒙古与俄蒙、中亚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紧密联系,经贸合作能级跃升,人文交流暖意涌动,成功构建起内外联动、大进大出、八面来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其“朋友圈”何以不断扩容?合作之路何以走深走实?答案蕴藏于战略定位、务实举措与情感联结的深度耦合中。

一列中欧班列满载货物穿过国门驶向境外。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区位优势“好底子”是内蒙古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的重要基础。作为祖国正北方的地理枢纽,内蒙古并未止步于“内连八省、外接俄蒙”的天然区位优势,而是主动将其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强支撑”。这里既是“草原丝绸之路”与“万里茶道”的历史经贸交汇点,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纽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北部门户。凭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禀赋,内蒙古正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筑牢坚实根基。
制度建设“强保障”为内蒙古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铺就广阔道路。开放合作行稳致远,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深度对接。内蒙古跳出传统单一协商模式,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合作机制:与蒙古国外交部建立常设协商工作机制,与俄联邦后贝加尔边疆区政府搭建对话渠道,实现政策沟通常态化;借力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国家向北开放经贸商洽会等平台,推动企业精准对接、项目高效落地。目前,内蒙古已与蒙古国23个地区、俄罗斯10个地区缔结友好关系,让合作从“偶然对接”稳步走向“必然联结”。

远观满洲里中俄公路口岸,建筑错落、车流穿梭,周边草原广袤,口岸的繁忙与开阔之景尽收眼底。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内蒙古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关键支撑。内蒙古紧扣“互联互通”核心需求,全力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苏海图铁路的开工建设,不仅实现了甘泉铁路与蒙古国南向铁路的无缝对接,更将两国能源贸易从“点对点运输”升级为“线对网联通”。满洲里、二连浩特两大口岸早已超越单一通关功能,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双通道”:满洲里口岸接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贯通国内60余城与欧洲11国28个地区;二连浩特口岸71条班列线路辐射数十个国家,这一“通道+枢纽+网络”的战略布局,彻底打破了亚欧陆路贸易的时空壁垒。

外宾在第五届中蒙博览会2025年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智库论坛非遗文化展区体验。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经贸合作“软衔接”是内蒙古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的重要动力。开放的本质在于互利共赢。内蒙古以“平台搭建+主动出击”双路径推动经贸合作升级。中蒙博览会历经五届发展,已从单一展会蜕变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粘合剂”,仅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就促成32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658.6亿元,实现了从“商品贸易”到“产业协同”的跨越。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领导率团出访巴西、乌拉圭等国,推动合作从周边向全球延伸。“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达5786.6亿元,占全区外贸总值74%,用亮眼数据印证了“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
从区位优势的战略转化,到制度建设的精准设计;从基建联通的能级跃升,到经贸合作的质效并进,内蒙古以“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内涵。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北疆大地,必将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在联通中外、互利共赢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更多精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