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被退化到林海松涛,贺兰山用25年光阴,写下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注解,这背后是一代代林业人守护的足迹,他们以青春赴使命、用坚守筑屏障,让生态保护的成果化作连片林海,在贺兰山深处铺展出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清晨,当贺兰山脚下的薄雾还未散尽,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寺管理站冰沟管护站站长任学兵已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这位有着38年工龄的老护林员,在巡山的岁月里,悉心守护着保护区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草木。

“这辈子就认定护山这一件事,干就得干到心坎里去。这山,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长精神,守山守得好不好,树知道,草知道,跑山的动物们都知道。”任学兵笑着告诉记者。

任学兵的父亲是原贺兰山国有林场的职工,上世纪70年代末,还是少年的他常跟着父亲在贺兰山深处奔波,当时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守山的“种子”。1987年春,任学兵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

任学兵说:“当时,工作环境特别艰苦,住的是土坯房,点的是蜡烛、煤油灯,巡护条件也不行,就靠双腿,每年走破三四双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来到贺兰山南寺雪岭子东湾,看着眼前的一片片葱郁,任学兵告诉记者,封山育林25年来,依托“三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贺兰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经过咱们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的林子绿浪连天,郁闭度大。你看,现在这片林子,在下雨的时候,雨水都浸湿不了地面,连岩羊都成群地在这里蹦哒。”任学兵说。

多年来,任学兵走遍了贺兰山的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条沟壑的位置,熟悉每一种植物的分布,这些刻在脑海里的“活地图”,在2022年有了新的传承者——他的儿子任涛。

“我父亲总说,山是有灵性的,你真心对它好,它是会记在心里的,这句话我现在真的信了。现在的贺兰山保护,不止是传统的看山护林,我们还承担着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等工作,并对这座‘天然的基因宝库’开展科学研究。”任涛告诉记者。

如今,林业专业毕业的任涛已成为保护区的骨干力量,他操控的无人机,能实时传回林区全景画面。那些印在山林间的“生态密码”,如今通过任涛的数字化记录,成为科研人员研究贺兰山生态的“活档案”。
从爷爷将守护刻进骨子里的坚定,到父亲用脚步丈量山路的执着,再到任涛以科技延续使命的创新——几代人在贺兰山的褶皱里,刻下了“守护”二字的传承轨迹。


山无言,却用每一片新抽的嫩叶、每一声清脆的鸟鸣、每一次雪豹掠过山脊的身影,回应着守护者的深情。25年光阴流转,贺兰山的绿,早已刻进守护者们的生命里,他们以守山之力,护青山长青。(徐晓玲 那日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