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暖了,心里也就暖了”。随着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集中供热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将有效满足当地900余户居牧民的冬季取暖需求。作为全国第一个实现集中供热的民族乡,属于牧区群众的“恒温冬天”也随之而来。3年的“温暖革命”从“烧煤添柴”到“冬日恒温”,从“烟熏火燎”到“窗明几净”。64.2公里的集中供热管网,改写了高寒地区牧民的冬天。


项目有一个创新点,那就是采用“供热管网与供水管网同沟敷设”模式,同步解决了当地冬季集中供水难题。早在2021年“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能源保供项目、全国高寒地区最长供热项目——华能伊敏电厂至海拉尔城区长距离供热项目启动之初,鄂温克族自治旗委、政府,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就与设计单位反复沟通论证是否能将处于长距离供热沿线的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一并接入集中供热管网,这样原本一到冬季就冻损的供水管道就可以依靠供热管道余温正常运行。

生活在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兰嘎查的玲玲大姐也算了一笔账,“之前燃煤取暖,有煤烟中毒风险,既费钱又污染环境。现在160平方米的房子一冬天的取暖费也就3000多元,比之前省了一半多。”大姐看着自家崭新的暖气片,脸上满是笑意。
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冬季室外最低温度达零下40度,供热期长达8个月,实现集中供热对于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群众而言,是一笔实惠的“经济账”;对于草原生态而言,更是一笔实在的“减碳账”。据测算,实现集中供热后预计每年可减少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240余吨。既守住了牧民的“暖屋子”,又护住了草原的“蓝天空”不用烧煤扒灰的日子既干净又省心。

从2023年到2025年的三年时间,项目施工人员克服高寒地区施工窗口短、地质条件复杂、牧民居住分散等多重挑战。在草原上敷设了64.2公里供热管网、56.1公里供水管网,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7.23万平方米,将有效满足当地900余户居牧民的冬季取暖和用水需求。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为同类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此次集中供暖项目的落地,是内蒙古推进高寒牧区民生工程的生动实践。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党委书记金志刚表示:“集中供暖对巴乡而言,绝不是简单的‘过冬条件改善’,而是牵动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工程,供暖不但改善了人居环境, 也为我们发展乡村文旅、康养新业态铺路,更是争取央企支持,凝聚各族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合力,让牧民感受到党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