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湾步行街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街区”
走进位于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的巴图陶高手工艺品店,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壸、饮酒器皿等摆满货架,一件件银器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店主巴图陶高今年62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巴图陶高不断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图案和流线型设计,制作的乌拉特妇女头饰、马鞍、银碗等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向巴图陶高拜师学艺的学徒也越来越多。巴图陶高总是精心教授,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目前,巴图陶高已培养出16名徒弟,他们都开设了自己的银饰加工店,实现增收致富。
除了铜银器制作技艺,乌拉特刺绣这一非遗项目也在传承人的努力下焕发生机。格日乐出生于乌拉特后旗一个牧民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结识了89岁高龄仍坚持刺绣的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在查干达日的引领下,格日乐对刺绣充满热爱,并踏上传承之路。2019年,格日乐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传承,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故事绣在衣裙上,不仅要讲给孩子们听,更要讲给世界听。”格日乐说。目前,她已培养出1名市级、6名旗级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格日乐还经常参加各类手工艺研修班与技能比赛,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宣传非遗。
巴彦淖尔市拥有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驼球、爬山调、乌拉特民歌、河套面塑、乌拉特刺绣、传统沙嘎游戏等珍贵非遗,历经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这些珍贵的非遗不仅是承载地方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非遗,能够为地方经济增长、创业就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近年来,巴彦淖尔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坚持保护创新并举、传承发展并重,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夯实基础、拓展路径、培养人才的发展之路,有效促进了全市文旅融合发展。
要实现非遗有效传承与发展,坚实的工作基础是关键,巴彦淖尔市从组织、政策等多方面入手,为非遗保护筑牢根基。成立非遗传承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地方政策,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普查、宣传展示活动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弘扬。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巴彦淖尔市进一步聚焦项目培育、产业化发展等方式,推动非遗不断发展壮大。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注重生产化项目培育,在保留原有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提升产品设计、改善制作材料、融入现代科技,实现非遗与生产生活的融合与创新。推进非遗技艺传承职业课程项目培育,整合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资源,完善非遗继续教育体系,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巴彦淖尔市艺术学校成功入选自治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推进小微企业项目培育,依托全链条生产流程,创新产品加工、制作体验、博物馆收藏等营销思路,打造非遗品牌。经过多年培育,已成功转化乌拉特服饰、乌拉特玉雕等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带动就业近万人次,多次在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奖,走出了一条以商品养精品的发展道路。
非遗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展示。巴彦淖尔市借助各类活动载体和创新方式,让非遗传播得更广。依托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河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载体开展非遗宣传,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连续举办9届“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3届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推动“非遗四进”活动融入千家万户,在景区、特色街区等设立非遗文旅产品线下展区,着力营造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在文旅融合大趋势下,我市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路径,通过打造特色线路、文旅街区和协同发展区域带,不断优化非遗项目,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出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串联50个非遗传承项目,涵盖230名传承人,其中,“锦绣河套·非遗匠心体验之旅”串联乌梁素海、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等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以“文化商业旅游”为项目定位,打造综合性文旅非遗街区,其中,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依托“文旅夜市”运营模式,带动夜间经济消费,解决就业岗位1000余个,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非遗旅游街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打造农耕文旅区域带,实现非遗元素与农耕、街区、草原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域文化旅游非遗保护新格局。(黄景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