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非遗趣玩社: 让非遗技艺融入日常生活

  漆扇制作。

  “漆扇原来是这样制作的,让我也来试一试。”“掐丝珐琅要先将丝剪出来,扭成形状,你先尝试一下这一步。”“将形状用丝表现出来后,就可以上色了。”……10月24日,在梁家沟街道民达社区,“非遗趣玩社”开始了第一次活动,来自乌达区各街道、社区的居民和街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大家兴致勃勃地学习探讨非遗技艺。

  “我之前都是在网上看到漆扇制作,现在自己家门口也有,还能学习掐丝珐琅,我是第一次制作,就选了一个很简单的动画图案。”滨海街道的居民张丽说。

  今年以来,民达社区积极响应“非遗在社区”的号召,联合梁家沟街道、辖区学校、社区合伙人等多方力量,推出“非遗趣玩社”非遗传承社区赋能计划。该计划以社区为阵地,通过系统化、趣味性、沉浸式的非遗手工活动,让居民从认识非遗到动手实践,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增进邻里情谊,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通过每月一次的沉浸式手工体验,可以让居民深入了解掐丝珐琅、剪纸等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精髓,设立非遗展示角,定期分享非遗知识,组织线上作品交流,年底进行成果展示,邀请居民家属、辖区单位参观,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实现非遗代际传递。”民达社区党委书记郝秀坤表示,“同时,鼓励居民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民达社区将以非遗为社交纽带,吸引不同群体参与,打破邻里隔阂,逐步形成“非遗兴趣社群”,鼓励居民组织衍生活动,推动“社区主导、居民参与”治理模式落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广泛发布活动预告,吸引居民关注,活动期间实时发布现场照片、短视频,调动未参与居民的积极性;联合街道、学校、养老机构等,邀请青少年、老年人参与专场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为居民提供免费的非遗技能学习机会,帮助部分居民掌握文创制作技巧;后续在文创店、线上平台等为需求者搭建技能变现的潜在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个人发展的双向赋能。(张丽阳 文/图)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