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田野间铺开一片丰收的金色。晨曦初露,收割机的轰鸣声就已唤醒沉睡的大地,奏响了这个季节最动人的乐章。
10月21日,渡口村居民宋世林起了个大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动作熟练地从制种玉米秸秆上剥开苞叶,将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摊开在阳光下晾晒。“自然晾晒能有效降低种子含水量,保证发芽率。”他抓起一把籽粒递过来,“你摸摸,这籽粒多硬实!还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好,如今种地省心又省力,旱能浇、涝能排,粮食丰收有保障!”
作为土生土长的渡口村人,宋世林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说起从前,他直摆手:“那会儿最怕老天爷不给饭吃。记得有一年,眼看要丰收了,一场急雨淹了田地,收割机进不来,人工又来不及,一年的辛苦全打了水漂。”他指着田边新修的排水渠说:“现在不一样了,这块地‘会呼吸’‘能自理’,咱们才算真正端稳了饭碗。”
今年年初,镇里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宋世林毫不犹豫地承包了28亩地。对他来说,这不仅是28亩地,更是一份对新一年丰收的希望。
在不远处的四新村,又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广袤的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整齐,金黄的玉米棒颗粒饱满。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在田间默契配合,摘棒、剥皮、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转眼间,运粮车就装满了黄澄澄的玉米。
种植大户李文亮站在地头,望着车上越堆越高的玉米,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今年,我包了2000亩地,采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30%,而且全部机械化作业,亩产上千斤没问题。”他拍了拍身旁的收割机,“这家伙一天能收上百亩,顶过去几十个劳力。”说着,他掏出手机打开智能管理平台:“你看,每台农机在哪儿、干了多少活,一目了然。现在种地,可是个技术活儿。”
更让李文亮自豪的是,他在区农牧部门的建议下首次尝试了玉米与葵花轮作模式。“这块地收完玉米,明年就种葵花。轮作不仅能减少病虫害,还能改善土壤。”李文亮高兴地说。
仓廪实,天下安。今年,海南区以“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目标,扎实推进2.8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改良土壤、完善灌排设施,配套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持久的生机。
让人欣喜的是,过去因为零散、缺水而撂荒的边角地,如今却变成了“抢手货”。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腰包鼓了,农区居民除了有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收入渠道更加多元。
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初步统计显示,今年巴音陶亥镇高标准农田的玉米亩产较往年显著提升,预计增幅超过10%。一片片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映照着农区居民丰收的喜悦,更见证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