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广袤的草原上,巡边路化作“流动课堂”,抗联遗址成为“实景教材”,矿卡轰鸣奏响“时代强音”。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今年以来,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将思政课堂搬出教室、搬进草原林海、搬进红色遗址、搬进生产一线,紧扣“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色边疆”主题,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行走的思政课”。

各族党员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温度,在实践中感悟精神力量,让思政教育从理论学习变为“亲身体验”,打破了“单向灌输”的被动接收模式,转为“双向共鸣”的深度互动,让爱国情怀从“抽象概念”化为可感可及的“具体行动”,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各级已累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色边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800余场,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次,让爱国情怀与国防观念真正融入日常、扎根人心,为传承红色血脉、筑牢新时代国防防线凝聚坚实的群众力量。
实景为幕
让思政课堂扎根祖国边疆大地

不久前,“行走的思政课”系列主题活动走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开展一场“时空对话忆英雄”“重读家书传深情”的沉浸式活动。在纪念园展厅,参观者们与杨靖宇将军的隔空对话,将白山黑水间的抗战岁月娓娓道来;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残破的抗联军服、记录暴行的日军文件,都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有力控诉;邓稼先先生的家书《等待》,让人们读懂了“强大国防是人民安宁的保障”。而孩子们用斑斓色彩描绘“山河锦绣”,用灵巧剪刀剪出“强军梦想”,用稚嫩笔触写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更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

呼伦贝尔市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色边疆”行走的思政课,以边疆大地为幕布,用山河实景作教材,用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故事,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在额尔古纳市奇乾乡,5小时车程的跋涉让“行走的思政课”小分队真正踏上祖国最北疆的土地。在奇乾乡政府院内,精神昂扬的工作人员、着装整齐的森林消防指战员、肩章映忠诚的边境派出所民警,与仅有的7户淳朴坚韧的群众并肩而立——这便是“党政军警民”最生动的浓缩注脚。脚下的巡边路沉默延伸,每一步都浸染着历史的霜雪与今日的担当,额尔古纳市融媒体记者刁宇来直言:“这条巡边路是流动的血脉,滋养着祖国北疆的钢铁屏障。”

从草原到林海,从矿坑到纪念馆,呼伦贝尔的“行走的思政课”总能找到最触动人心的实景课堂。在伊敏煤电公司露天矿,百台纯电动无人驾驶矿卡组成的“绿色矿运舰队”,让参观者直观感受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碰撞。“过去100台燃油车要400名驾驶员,现在24名运行人员就可以替代400名的驾驶员。”现场负责人孙明岩介绍道。而展柜里的旧蚊帐、厚蚊帽,与现代矿区形成鲜明对比,无声诉说着从“蚊虫肆虐、人拉肩扛”到“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时代跨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景中落地生根。海拉尔区哈克镇工作人员李婉莹震撼不已:“这不仅是煤矿的升级,更是能源报国的生动实践,让我更坚定了扎根北疆的决心。”

当思政课堂走出教室,与祖国北疆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紧紧相拥,知识便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巡边路上凝结的霜雪里藏着的戍边故事,是纪念馆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里镌刻的抗争岁月,是“绿色舰队”轰鸣中跃动的科技力量。这种“让实景说话、让故事育人”的教育模式,不仅让爱国情怀有了具象的落点,更让精神力量在行走中实现了代际传递,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行动指南,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扎根边疆、奉献家国的力量源泉。
多元为笔
让各族群众成为思政主角
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进群众心里。呼伦贝尔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多元参与”,让党员干部、牧民、学生、文艺工作者都成为“行走的思政课”的主创者与主演者,用边疆儿女的视角讲好祖国北疆故事,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在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畔,海东青骑警队的故事成为最动人的思政教材。“2015年,为解决草原巡逻难题,我们组建了这支骑警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巡逻超7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各类活动安保任务500余次。”陈巴尔虎旗公安局副局长、海东青骑警队队长石永志的讲述,让在场的青年干部热血沸腾。陈巴尔虎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韩子欣说:“作为新时代年轻人,我们也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跨领域、多民族的协同,让“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愈发丰富。在新巴尔虎右旗,内蒙古艺术剧院话剧团与当地乌兰牧骑携手,将交响诗话剧《我愿以身许国》送到牧民家门口。该剧以“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为蓝本,用艺术形式传递爱国奉献精神,辗转14个点位,惠及一万余名群众。市民刘永浩感慨地说:“《我愿以身许国》使孩子们深刻领悟了‘吾辈自强’的意义,红色血脉要在奋斗中代代传承。”

不同群体的参与,更让思政内容贴近生活。在阿荣旗王杰纪念馆,党员干部聆听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誓言,泪水悄然滑落。向阳峪镇干部王烁说:“王杰精神就像一盏灯,会成为我工作的动力,砥砺我不断前行。”新发朝鲜族乡民俗馆里,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精美的民俗展品承载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怀,也见证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携手共进的岁月,让大家深刻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发展的坚实基石。在抗联英雄园,小画家们将抗日胜利的壮丽场景与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尽情挥洒于百米画布之上,阿荣旗第五小学学生韩佳宸动容地说:“把红色精神藏在心里,放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呼伦贝尔市以“多元为笔”书写的思政篇章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它让各族群众在成为思政主角的过程中,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也是时代精神的践行者;既是北疆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家园建设的参与者。这种扎根群众、依靠群众的教育模式,不仅让思政课有了温度、接了地气,更让“爱党爱国爱边疆”的信念在多元力量的汇聚中愈发坚定,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动实践中愈发深厚。
协同为桥
构建北疆大思政一体化生态
为了让“行走的思政课”发挥最大效能,呼伦贝尔市积极搭建“干群协同、军民联动、校地合作”的协同平台,将思政资源整合起来、将育人力量凝聚起来,构建“全员、全程、全域”的思政育人生态,让思政课的“乘数效应”在祖国北疆大地充分释放。

校地深度合作,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支撑。今年,呼伦贝尔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聚焦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中心的建立将整合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资源,搭建协同研究与交流平台,着力探索各学段思政教育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共同构建目标一致、方法协同、管理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

干群协同、军民联动,让思政教育覆盖更广泛。鄂温克族自治旗打造“彩虹架起连心桥 石榴花开鄂温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品牌,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向各族干部群众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新巴尔虎左旗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共建稳边”行动,开展国防教育与边境党建培训,构筑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稳边固边防线;新巴尔虎右旗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守边护边氛围,打通边境思想教育“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三变”改革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建设,带动牧民群众转产增收。
线上线下的协同传播,让“行走的思政课”影响力持续扩大。组织策划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主题思政讲堂活动,此次活动以“开学第一课”为切入点,创新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舞台演出为载体,把思政教育、国防教育与呼伦贝尔地方特色相结合。思政讲堂同步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开设线上互动专区,让更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便捷学习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进一步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单场线上直播观看量200万+。

携红色信仰赴山河之约,怀绿色担当启实践之程,呼伦贝尔市以“行走的思政课”为品牌,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让祖国边疆儿女在实景中感悟初心、在参与中凝聚力量、在协同中成长进步,让红色基因在祖国北疆大地代代相传,让绿色边疆永葆生机活力,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推动边疆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王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