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基层卫生提质 筑牢健康防线——兴和县以改革创新赋能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

  医疗专家为村民开展义诊服务。

  兴和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开展基层业务培训。于江琦 摄

  金秋时节,在兴和县大库联乡杨树湾村卫生室内,60岁的村医周培明正俯身调试新安装的医保结算终端,妻子苏永梅仔细核对药品有效期,将分类整齐的药品摆上货架。晨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洒在崭新的“中医阁”牌匾上,诊室里传来村民们的轻声赞叹:“现在看病,跟城里医院一样敞亮!”

  这一幕,正是兴和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兴和县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总纲,以群众需求为“民心坐标”,通过体系重构、机制创新、服务升级,绘就了一幅“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健康有保障”的幸福画卷。

  夯基垒台: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以前看病要坐1小时车到县城,现在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测血糖,还能直接报销!”兴和县大同夭乡高庙子村村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兴和县基层医疗的蜕变。

  近三年,兴和县财政投入800余万元,对该县13所乡镇卫生院、73所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增数字化DR、心电图机等设备200余台,实现基层卫生院“大小三件”全覆盖。通过优化布局,村卫生室从160所整合至103所,形成了“15分钟医疗健康服务圈”。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县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开通“门诊统筹”“两病”现场结算服务,医保直报占比达75%,让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

  硬件升级的同时,管理革新同步推进。兴和县卫健委创新实施6S管理模式,制定《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制度手册》,明确“卫生系统十三不准”“一方案十机制十五项制度”,并设立医共体集中核算中心,对1万元以上支出实行分级审批,实现财务全程监管。“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治理模式,让基层医疗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运营”。

  人才筑基:打造“引得进、留得住”的医疗铁军

  基层医疗痛点在人才。为吸引更多人才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解“人才荒”难题,兴和县打出“组合拳”。

  实施“人才强卫”行动,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12万至20万元购房补贴,探索“乡聘村用”模式,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推行“头雁、助雁、群雁”三大工程,通过管理骨干培训、专家定点帮扶、大规模进修轮训,三年内为基层培养业务骨干200余名;改革考核机制,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绩效评价,2024年最高奖励基层医疗机构13万元,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导向。

  如今,该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降至35岁,乡村医生中执业医师占比达30%,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留得住”的医疗队伍正在形成。

  创新赋能:跑出“智慧医疗”加速度

  “北京专家9秒接通,在家就能看名医!”在鄂尔栋镇卫生院,患者王女士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北京三甲医院专家,半小时便完成诊疗方案制定。这一场景,得益于兴和县与北京“和缓医疗”合作的“互联网+医疗”项目。目前,该县18所基层医疗机构配置远程诊疗终端,累计为9000余名患者提供线上服务,出具诊断报告8500余份。

  智慧医疗的触角还延伸至了公共卫生领域。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79个团队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78%,重点人群签约率89%。体检车送“检”上门、慢性病“四个一”追踪服务、公卫数据跨部门比对……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健康管理更精准、更温暖。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兴和县着力构建“中医馆+中医阁”网络,圆满完成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初复审验收工作。今年,投资480万元在兴和县苏木山科教园内建设中医药示范园,收录各类展品702件,集展览、研学、种植于一体,成为自治区中医药文化新地标。毗邻中医药示范园的还有中草药种植示范园,园内栽种人参、灵芝、玫瑰、芍药等中药材30余种,是一所集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示范、中药材科普、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现代中药材种植示范园。

  “现在看病,环境好了、设备新了、医生专业了,还能直接报销,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在杨树湾村卫生室,村民张大娘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近三年,兴和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年均增长15%,住院服务覆盖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达95%。更深远的变化在于,医共体建设实现“小病门前治、诊疗不出村”,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2%,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基层医疗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兴和县卫健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心电一张网’乡村全覆盖工程,构建县乡村一体化救治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真正筑牢生命健康防线。”

  从“看病难”到“看病优”,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兴和县以改革破局、以创新赋能、以实干笃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书写了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于江琦)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