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分行因地制宜推动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在包头市先行先试,组织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市分行向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示范项目——达茂旗试点建设项目发放内蒙古自治区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贷款,总额度8亿元,首笔投放0.88亿元,为金融支持北方荒漠化防治与能源转型提供了实践新路径。
该项目总占地约9354亩,计划总投资10.86亿元,装机容量5万千瓦。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分行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包头市分行依据《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稿)中“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光伏发电”相关标准,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生态价值纳入授信评估体系,精准识别项目在防沙固土、植被恢复、碳汇增强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高效完成贷款审批与投放。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据悉,生物多样性金融是指对生物多样性活动予以支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推动自然友好型经济转型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和手段,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包头市分行持续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传导,以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全国林草碳汇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强与林草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合作,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先后创新落地全国首笔“含绿电碳足迹挂钩贷款”、全国首批以“碳票”为抵押物的“草票贷”等业务,为包头市打造工业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金融智慧与实践经验。 (张海芳 康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