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室内,银发长者以智慧与经验化解纷争;棋牌桌旁,老人们围坐对弈,笑语不断;理疗区内,专业医护人员轻柔施术,为老年人舒缓身心;助老餐厅里,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大家边吃边聊,温馨融洽……这动静相宜、温暖从容的银龄生活图景,正是我市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我市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目标,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参与到助老服务事业中,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银发力量多维释放 织密社会服务温情纽带
“在‘政法老干警工作室’调解员不厌其烦地沟通和奔波下,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去看望孩子,让他在改造的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也让我们一家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近日,一名服刑人员家属为乌拉特后旗“政法老干警工作室”送去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工作室调解员的感激之情。
乌拉特后旗“政法老干警工作室”由乌拉特后旗政法单位退休的10名政法老干警自愿组成,他们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牧民家中,专门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贡献基层治理的“银发力量”。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工作室累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2件,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257人次,审核修订法律文书181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件。任丽东曾担任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民事庭、刑事庭、立案庭负责人,如今在工作室为群众写诉状。“我想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我擅长的家庭、邻里纠纷调解。”任丽东说。
打造银发调解品牌、开设“银龄讲堂”等特色课程、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我市广大老年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大有可为的重要人生阶段。
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得到明显提升,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加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老有所为。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和能力,参与各项社会事务,服务社会大局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展现出老骥伏枥、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阐释着奋斗不息、老有所为的银龄价值,同时也把自己塑造成传递正能量、积极作贡献的好榜样。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构建立体养老服务网络
“小李,今天准备了什么好菜呀?给我来一荤一素,再加一碗汤。”在临河区团结街道养老服务餐厅内,一位老人对餐厅工作人员说。每到饭点,这里便香气扑鼻,早餐有6种搭配可供选择,午餐更是六菜一汤,让空巢老人告别了“冷锅冷灶”的日子。餐厅还提供送餐服务,日均服务百余人次。“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总是凑合。现在好了,每天到社区餐厅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还能和老伙计们聊聊天,日子过得可舒心了。”在餐厅就餐的张文华乐呵呵地说。
团结街道生活着3.8万名居民,面对“一老一小”的服务需求,该街道以“两站两中心”为圆心,精心打造了“益耆善老”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助餐、帮办、康健、文娱、共享、互助”6项特色服务。
“大娘,我给您送餐来了,今天的饭菜可丰盛啦。”在社区餐厅开饭的同时,社区儿女服务站养老管家武文彦也给独居老人仲改华送来了热乎的饭菜。“身边有个养老管家特别好,他们随叫随到不说,还全方位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仲改华高兴地说。
从养老服务的暖心升级,到特殊群体的全面保障……如今,这样的养老服务阵地正在我市加速铺开,编织起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温暖网络。
今年以来,我市以“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群体多元需求”为核心目标,统筹政策保障、设施建设、服务创新与健康支撑,全市老龄事业实现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的跨越,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截至目前,我市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共完成家庭建床1903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3037人;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60个、日间照料中心5个,苏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51个、村级养老服务站195个;有各类养老机构60个、床位7479张,医养结合型机构16家,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60对,有效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保障体系持续健全 兜牢老年群体民生底线
“太感谢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了,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近日,乌拉特中旗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常态化走访排查中发现,石哈河镇居民刘某身患重病急需手术,其妻子为视力残疾人,行动与办事能力受限,家庭经济支柱坍塌,基本生活与医疗救治陷入双重危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深入了解刘某的病情、手术安排及家庭经济状况,并现场协助刘某填写低保申请。通过规范审核流程,刘某家庭被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每月获得稳定的低保金。乌拉特中旗民政局还同步启动临时救助程序,依据其困难程度和刚性医疗支出,快速审核通过并为其发放临时救助金。该笔款项迅速到账,有效缓解了刘某手术费用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乌拉特中期民政局将刘某的重病信息推送至乌拉特中旗医保局,医保局据此进行专项标记,确保刘某后续治疗能精准享受医保帮扶政策,从长远角度减轻医疗负担。
我市在筑牢养老服务保障网的同时,持续夯实社会救助体系。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紧扣“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目标,创新机制、精准发力,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截至9月底,全市共为87506名社会救助对象,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7733.47万元。探访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37723人次,救助老人1127人次、救助金额107.3646万元;发放高龄津贴资金3972.76万元、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1216.965万元;为491名儿童发放生活供养金789.97万元。
浓情寄桑榆,人间重晚晴。今后,我市将持续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便利化,让拥有不同需求的老人享受更为周全、贴心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托起幸福“夕阳红”。 ( 周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