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乌珠穆沁草原,牧草金黄,牛羊肥壮。在不久前落幕的东乌珠穆沁旗第十二届赛畜会上,来自全旗各苏木镇的440只优质牲畜,围绕品种特征、体型结构、体尺体重等关键生产性能指标竞赛评比。

这场秋日里的畜牧盛会,不仅为牧民搭建了交流养殖经验、学习科学技术的平台,更展现了东乌珠穆沁旗推动乌珠穆沁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将乌珠穆沁羊产业作为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的关键路径,通过种质资源保护、良种扩繁推广、区域品牌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传统散养”迈向“优质高效”
清晨的乌里雅斯太镇阿木古楞宝拉格嘎查,牧民哈斯朝鲁正在忙碌着。作为乌珠穆沁羊核心群牧户,哈斯朝鲁家共有1万多亩草场,养着500多只羊。与传统散养方式不同,哈斯朝鲁家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羊群进行品种改良。他告诉记者,人工授精不仅能扩大优良种公羊利用率,加速品种改良,还能提高受胎率与繁殖效率。

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以“原种场+扩繁场+核心群+标准化畜群”四级繁育体系为依托,持续推进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已建成国家级保种场1处、扩繁场26处、核心群290群、标准化畜群2600群,乌珠穆沁羊牧业年度存栏量稳定在260万只以上。
同时,该旗通过实施种公羊年检淘汰制度,严格执行外观鉴定和耳标管理标准。2025年共鉴定种公羊25606只,合格率达90.2%,更新淘汰2510只,从源头上保障了种羊质量。
科技赋能与品牌增值的双轮驱动
不久前,“乌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评审鉴定会在东乌珠穆沁旗召开,“乌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通过了专家组成果评价,乌珠穆沁羊育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年起,东乌珠穆沁旗与内蒙古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着力攻坚地方良种羊高繁殖力关键技术,2022年依托锡盟“揭榜挂帅”项目大力推进“乌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培育,形成核心群1个,推广群1个,共793只,并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乌珠穆沁羊高繁新品系”的成功培育,有效破解了乌珠穆沁羊“单胎为主、繁殖率低”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畜牧业降本增效和牧民增收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品牌建设也在同步推进。该旗创新构建“政府背书+企业承诺+部门监管”机制,对授权使用“乌珠穆沁羊肉”地理标志的企业实行全程质量追溯。2024年授权企业加工量达90万只,销售额达7.76亿元,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内蒙古“草原优品”传播推介会上,东乌珠穆沁旗申报的“以品牌建设为引擎驱动乌珠穆沁羊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成功入选“草原优品”典型案例。
产业链延伸激发市场新活力
在东乌珠穆沁旗沁牧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对乌珠穆沁羊进行精细化加工。一只优质的肉羊经过精细分割、真空包装后,被细分为20多个不同部位的产品,利用率达90%以上,实现了从“论只卖”到“论克卖”的价值跃升。

该企业8月开工生产以来,共加工生产6万余只羊,日加工屠宰量达到2800只左右。该企业作为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之一,不断建立企业与牧户稳固的品牌共建、利益共享机制。“今年,我们与东乌珠穆沁旗8个苏木镇、33个嘎查,共857户牧民签订了25万余只的订单羊合同,每斤高于市场价0.8元,让品牌价值惠及更多牧民。”总经理李成说。

与此同时,在东乌珠穆沁旗第十二届赛畜会上举办的美食品鉴会也成为展现乌珠穆沁羊品质的“味觉窗口”。活动期间,该旗10家授权使用“乌珠穆沁羊生态原产地保护标识”的屠宰加工企业,与巴奴毛肚火锅有限公司、内蒙古霍林西山香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长沙那乌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13家外地商家达成产销合作,现场签订2700余吨畜产品订单,订单额超1.8亿元。
从传统到现代,从牧场到餐桌,东乌珠穆沁旗让乌珠穆沁羊这一“草原明珠”真正成为带动牧民增收的“软黄金”,在无垠绿野上奏响产业振兴“新牧歌”。
(部分图片来源:东乌珠穆沁旗宣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