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为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群众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连日来,长胜镇以“接地气、聚人气、有温度”为原则,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多层次、广覆盖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间地头,浸润百姓心田。
集市宣讲:人流里传文明“好声音”
“赶大集、听宣讲,新风尚记心上!”每逢长胜镇赶集日,集市上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志愿者们便早早带着一沓沓《移风易俗倡议书》来到这里,成为集市里一道亮眼的“志愿红”。他们穿梭于熙攘的人流和沿街商铺之间,遇到驻足的群众便主动上前,用拉家常的方式打开话匣子。
“大爷,咱现在提倡喜事新办,不比排场比真情”“大姐,这是‘文明祭祀’倡议书,鲜花祭扫更显心意”……志愿者们不说空话,结合镇上“张家婚事简办省了3万元”“李家厚养薄葬获邻里称赞”等身边实例,用朴实生动的语言,把移风易俗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既讲清“怎么做”,更说明“为什么”,让群众在轻松交流中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从心底里认同并愿意主动践行。
庭院恳谈:树荫下话乡村“新气象”
“来,尝尝咱自家种的脆枣,甜着呢!”在坤头岭村村民穆大叔的庭院里,几张小板凳围拢在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庭院恳谈会”正在热闹进行。镇里的宣讲员和志愿者与左邻右舍围坐在一起,秋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大家一边品尝着新鲜的瓜果,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村里的变化。
宣讲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身边人、身边事”讲起:“大家知道吗?咱们新惠镇高家窝铺村,有户人家原本要了18万彩礼,后来在村里引导下,不仅减到了3万,还用省下的钱给小两口买了农具,现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巴林左旗隆昌镇大庙村,他们编了个小品叫《文明彩“理”》,把彩礼、随礼那些事儿演得明明白白,看完大家都拍手叫好!”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配上亲切的乡音,让在场群众听得入神。“咱们村去年有户办白事,光纸扎就花了五千多,确实该改改了!”穆大叔带头反思,恳谈会变成了“交心会”。这种“零距离”交流已覆盖全镇14个行政村,真正让群众成为新风正气的制定者和践行者。
“三句半”上场:锣鼓声唱新风“主旋律”
“咚咚锵!咚咚锵!咱们今天把话讲!”西榆树林子村的“新风宣传队”最近成了“网红”。村干部们自编自演的《文明新风三句半》正在农户家表演。4名村干部身着红棉袄,手里拿着锣、鼓、镲等乐器,一板一眼地敲打着节奏,用朗朗上口的台词传递文明理念。
“婚丧嫁娶要简办,铺张浪费咱不沾,勤俭节约是美德——点赞!”“高额彩礼是负担,攀比之风要刹断,幸福生活靠奋斗——实干!”“邻里之间要和睦,互帮互助暖乎乎,文明乡村同建设——幸福!”每一句台词都紧扣移风易俗主题,节奏明快、内容通俗,逗得在场群众哈哈大笑。表演结束后,村民张大姐笑着说:“这‘三句半’太有意思了,比开会听讲记得牢,现在我都能背下来两句,以后也会照着做!”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实现了“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宣传引导必须抓实抓细。长胜镇此次系列活动,没有搞“一阵风”,而是真正沉到群众中,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讲群众关心的事,不仅反响良好、成效显著,更让移风易俗的种子在群众心中扎了根。下一步,长胜镇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快板+宣讲”“小品+宣讲”“田间地头微课堂”等更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深入乡村每个角落、搭台唱戏,以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的方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新风像阳光雨露一样,洒遍长胜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滋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汪东磊 陈彦每)

志愿者到集市发放宣传单

深入农户家中开展移风易俗宣讲

移风易俗“三句半”宣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