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2025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始终把支持乡村振兴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作为金融支持重点方向,组织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积极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蒙古样板”。
强化政策指导
强化政策指导,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制定《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牧区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从保障粮食安全、赋能乡村产业、支持乡村建设、助推农村改革、加强组织推动五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举措,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
通过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协同。
9月末,内蒙古涉农贷款余额9519.4亿元。
深化银企对接
深化银企对接,推进金融支持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玉米、饲草等内蒙古农牧业特色产业为发力点,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产保供。
引导金融机构为每条产业链确定两家“主办行”、多家“辅办行”,有效保障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
9月末,内蒙古重要农畜产品生产贷款余额2735.4亿元,较年初增加984.9亿元,其中内蒙古七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1745.9亿元。
创新金融产品
创新金融产品,盘活农村牧区资产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将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农业订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依托现有产品和系统探索开展“农畜贷”业务。
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活体牲畜抵质押贷款业务,切实满足农牧民、农村牧区小微企业、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解决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9月末,内蒙古“农畜贷”余额89.5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合计177亿元。
优化金融服务
优化金融服务,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强助农金融服务点布局,推出流动银行车服务,提升偏远地区支付服务可得性。截至9月末,内蒙古布设助农金融服务点约1.6万个。
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完善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做好数据采集和运用。
截至9月末,内蒙古累计评定信用户近154万户,信用村5000余个,信用乡镇290余个;涉农金融机构累计为已建立信用档案的87.3万农牧户、12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贷款余额合计1943.1亿元。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李卓 怀特乌勒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2356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235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