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大青山,天高云淡。山坡上,青山区农牧局林业科科长杨婷婷正和同事们一道,利索地给苗木修剪枝条。“这几天主要就是打草、修枝,让树‘轻装上阵’,来年长得更壮!”她指着眼前一片长势喜人的林子,语气里满是成就感,“你看现在这苗子,绿油油、直挺挺的,多有精神!以前可不是这样,枝条瘦弱,林地看着也稀稀拉拉。”
杨婷婷守护的这片山峦,正是包头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点战场——大青山南坡。她和同事们挥洒的汗水,已经浇灌出看得见的改变:林地密了,草地绿了,昔日的“薄弱环节”正蜕变为动人的生态长廊。
截至9月7日,全市已完成“三北”工程等建设任务218.6万亩,大幅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65万亩年度任务,达到市委、市政府确定200万亩目标任务的109%,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高位推动:304万亩治理任务夯实生态基底
我市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攻坚战的关键区域和重要屏障。面对这场硬仗,我市提前谋划,积极争取,2025年全市实际可实施的工程任务总量达到304万亩,为打赢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任务基础。其中,大青山南坡作为重点区域,今年争取到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1.8亿元,计划完成提档升级任务12.23万亩。目前,该标志性工程已高效推进,完成8.09万亩,完成率达66.2%。
青山区承担的3.29万亩提质增效建设任务已进入冲刺阶段,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时间紧、任务重,但看着山头一天天变绿变密,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杨婷婷指着眼前一片长势旺盛的林地对比道,“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后,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苗木变得翠绿挺拔,林分质量显著改善,林草覆盖度大幅提高,这为我们未来探索碳汇交易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精准施策:“四大硬招”破难题提效能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精准务实的创新举措与硬招实招。
质量管控贯穿全程。我市将2025年定为“工程项目质量提升年”,全面推行包片负责制。由专业技术工作组开展的“林业体检”和“草原体检”已成常态,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专题监管与专项审计,严格把关项目设计、施工和核查验收三大环节,形成全过程、闭环式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治一片、成一片”。
保障能力自力更生。为应对治沙成本持续上涨,我市强化成本精算,着力建设“本土苗圃”。在固阳县、九原区、达茂旗布局的1400亩保障性苗圃和7200亩草种繁育基地,现已形成年育苗超600万株、年产草种21万公斤以上的生产能力。此外,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合作,在九原区国有林场培育超旱生树种600亩,年育苗能力高达2000万株以上,实现了治沙种源的稳定自主供给。
科技赋能智慧治沙。我市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目前已雇1450名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910万元,实现了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的双赢。在技术层面,樟子松菌根苗培育、水凝珠肥、无人机飞播、大青山南坡节水滴灌等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应用,使治沙效率、节水成效和苗木成活率得到系统性提升。
模式创新打破瓶颈。针对我市荒漠草原大多为基本草原、新能源项目参与生态治理受限的难题,我市主动向国家林草局、自治区林草局申请并获准开展“草光互补”模式试点。目前,已在达茂旗1.14万亩荒漠草原上启动两个光伏项目试点,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如今,漫步大青山南坡,油松、山杏、榆树等20余种植物构建起一片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近自然森林。“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树木,更是对美丽包头未来的希望。”杨婷婷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林草人的心声。这片日益繁茂的生态长廊,是包头在生态文明建设路上迈出的坚实足迹。( 刘晓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