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阳为呼伦贝尔的草场镀上最后一层金色,枯黄的草叶还带着丰收的余温,初雪便循着季节的脚步而来,给无垠大地覆上一层轻薄的银纱。秋日里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巴彦托海嘎查憨实的“呼伦贝尔”草捆大字,此刻镶着银边静立在天地间,像极了草原人用最质朴的笔触,在雪笺上续写未完的祝福。好的故事从不是镜头的偶然捕捉,而是这片土地上滚烫的心意与千万人的深情不期而遇。
故事的起点,是牧民吴玉喜笨拙却赤诚的浪漫。“十一”假期的草原,黄绿交织如打翻的调色盘,吴玉喜推着草捆在草场上来回丈量,这位常年与草原、牛羊为伴的牧民,不懂什么是“网红打卡点”,只想着给放假回家的女儿一份惊喜,给朝夕相伴的祖国一句实在祝福。整整一天,草捆在吴玉喜手中从零散的“字符”,变成四个稳稳“站”在草原上的大字,风一吹,草叶轻晃,传递着草原人民最直白最热烈的情感表达。
而这份热爱的传递,藏在吴玉喜女儿的镜头里。为了让更多人看见父亲的心意,女孩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下入门级无人机,跟着网上的教学视频反复练习运镜。终于,当无人机升空,镜头掠过草原,辽阔天地与“呼伦贝尔”四个草捆大字同框的瞬间,她心中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愈发浓烈。
她随即将视频发在了社交平台,这条没有专业滤镜的视频迅速走红。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红绡第一时间关注到了这条视频,瞬间被这份质朴的情感打动。比起华丽的包装,这种源自心底的热爱与骄傲,才最能击穿人心,也最该被更多人看见。


作为内容传播的推动者,李红绡第一时间联系上吴玉喜父女,在获得授权后,她将原始视频进行优化调整,随后发布到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草原上朴素日常里的家国情怀。


视频一经推出,便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呼伦贝尔新闻”视频号、“一路向北(呼伦贝尔)”抖音号等平台流量突破百万,各地网友的留言挤满了评论区。那些炙热的留言,字里行间都是眷恋与热爱,有人动情感慨:“看着这四个大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有人写下“丰收成果绘就家国情怀”“情寄呼伦贝尔,爱在茫茫草原”的真挚话语;也有人直白表达热爱“我爱呼伦贝尔”;还有人许下约定:“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自驾去一次呼伦贝尔,看看书本里的大草原,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有远在他乡的呼伦贝尔人,在评论里倾诉牵挂:“想家了!”一句“谁说浪漫只有风花雪月,我们草原人的浪漫是大地,是草原,是蓝天,是我们宽广的胸怀!因为我们同样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道出了无数草原儿女的心声。




“我第一时间以记者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份感动。我们重新剪辑视频,在官方账号发布,让更多人看见了草原人的家国情怀。但我始终觉得,这个故事不该停在秋日。草原的季节从不会吝啬惊喜,初雪或许会给这份祝福添上更动人的注脚。于是,10月初雪降临的清晨,我和同事驱车再次赶往巴彦托海嘎查。”当那片覆着银霜的草捆大字映入眼帘时,李红绡突然懂得:“有些风景,注定要在时光流转中,才能显露出它最深的意韵。秋日的草捆是热爱,冬日的雪是浪漫,而不变的,是草原人民对祖国的赤诚,这正是呼伦贝尔文旅最动人的底色。”他们用更加精致的镜头语言再次记录下这动人一幕,视频发出后,网友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有人说“日月所照皆为华夏,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还有人直接在评论区问怎么去这里打卡。

很快,这片特别的草场成了呼伦贝尔的“网红打卡点”,一波又一波游客循着故事而来,只为亲眼看一看草原上的质朴浪漫。更意外的温暖,在后续的跟进报道中悄然浮现。很多游客发现吴玉喜家的草场旁多了一座崭新的蒙古包,“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有的冻得直搓手,我们看着心疼。”周边的牧民们笑着解释,他们自发一起搭建了蒙古包,一起煮好奶茶、劈足柴火,让包里的暖炉始终烧得旺旺的,热奶茶也一直温着。“来打卡的游客觉得冷了,都能掀帘进来喝杯热饮、暖暖身子。”

游客捧着热奶茶与牧民唠着草原的四季,窗外风雪声与屋内谈笑声交织,这场“走红”的真正意义呼之欲出——它从不是一个人的创意,也不是一条视频的偶然,而是呼伦贝尔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与热情好客,在和千万网友的期待相互碰撞、相互呼应。吴玉喜用草捆写就祝福,女儿用无人机传递美景,牧民们用蒙古包温暖人心,而每一位为这个故事心动的网友,都在为这份热爱添砖加瓦。
这是一场跨越金秋与初雪的双向奔赴,是草原人民用真心传递着最纯粹的善意,千万网友用点赞、留言与向往,热情回应着这份真诚。而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深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深情。它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却能在平凡的瞬间,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阎蕾 李红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