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锡林浩特市:千年交融启新篇

  那达慕现场。锡林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祖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锡林浩特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焕发着现代城市的蓬勃生机。

  历史在这里从未走远,而是以文化为脉,生生不息地汇入现代生活的浪潮。

  锡林浩特的故事,埋藏在巴彦锡勒城址的沧桑夯土之下,深藏在贝子庙朱红殿墙的斑驳光影里,更奔涌在那达慕盛会万人欢腾的炽热现场……

  瀚海史脉  草掩辽垣

  在历史文献中锡林浩特地区的相关记录相对稀少,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从未缺席。

  这里有古老而神秘的额勒斯特山岩画,默默见证时光的流转;历代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片土地在中华历史中的坐标。这里汉代隶属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地,辽为上京道西境,金为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为察哈尔万户地……

  2023年,毛登牧场辽墓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可视为锡林浩特辽代考古序列的一处重要节点。

  尽管该墓葬被盗严重,出土的文物都是残器和器物零件,但那些熠熠生辉的琥珀串珠、鎏金小铜铃、片状玉饰件、铁铎、白釉瓷碎片、铜丝网络残件、金锦碎片等,仍为锡林浩特地区的辽代历史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实物证据。此外还清理出辽代八角形木构建筑一座,进一步提示这一区域在辽代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2025年1月至8月,锡林郭勒博物馆举办了锡林郭勒盟近十年考古成果展,毛登牧场辽墓的出土文物被隆重展出。“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古代商贸往来的见证,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印记。”锡林浩特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萨仁图雅说。

  而巴彦锡勒城址——这座静卧于草原深处的辽代城址,或许埋藏着更为系统的地方历史密码。

  驱车前往一探。

  车在无边的草原公路上驰行,四野唯有天地相衔。停下车,走向城垣的一路,深草没膝,如涉绿海,蹒跚难行。

  登上城垣,拨开高草,土垄轮廓终于浮现。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长542米,宽675米,城墙为黄土夯筑,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东墙中央筑有一门,宽约12米,北墙筑有8个马面,凸出于墙面外约5米,高出墙体0.5—1米,呈丘状。

  “城内文化堆积丰厚,地表可采集到大量灰陶罐、钵、盆、瓷碗残片等标本,在城内西北角现住牧户围墙底部依然可见石磨、石臼。”锡察革命史纪念馆讲解员乌日妮向记者一一指点。

  据介绍,有专家判断该城是一处辽代用于驻兵、军事防御的古城遗址,推断该古城为辽代上京道临潢府所管辖的仪坤州城址。

  然而,仪坤州的具体位置在学界仍存争议。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仪坤州定点标注于今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苇塘河下游左岸,而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孙继民在《辽仪坤州地望考略》一文中提出新论,认为应在克什克腾旗南部百岔河流域的榆树林子遗址。

  巴彦锡勒城址是否就是那个在历史中模糊了身影的仪坤州?答案不会轻易浮现,但现代考古学正带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相。

  前不久,巴彦锡勒城址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经启动,这无疑是解开仪坤州之谜、深化辽代北疆治理与民族交融研究的重要一步。

  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刹融辉  赤帜永彰

  威严沉静,气势恢宏!

  穿过庙前广场熙攘的人群,在山门前站定。只见贝子庙依山而起,建筑群沿山势一字排开,层层殿宇错落攀升。朱红殿墙巍然耸立,青灰瓦顶连绵起伏,重重飞檐翘角凌云,上面排列着琉璃瑞兽,个个昂首向天,势欲腾空而去。

  贝子庙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证。

  走进贝子庙,会发现它的建筑细节里,蕴含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史,藏着民族团结的文化密码。

  山门的匾额,上书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晨钟暮鼓,既是隋唐以来佛门修行的节律,也凝结着古代时间管理的智慧结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彩画、彩绘、雕刻等又融会了汉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等佛教建筑构件的艺术之长。

  整个建筑群落采用的是中华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布局,所有寺院为一字排开的布局,均为四合院式。

  “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这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此后不断进行修缮。因贝子庙影响甚大,吸引了大量的旅蒙商人前来定居做买卖,在周围逐渐形成城镇雏形,今天的锡林浩特市区就是依贝子庙及周边建筑逐渐发展而成的。

  “贝子庙不仅是锡林浩特市这座草原城市的摇篮,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原锡林郭勒盟中共党组织的诞生地。”贝子庙游客中心负责人常志斐说着,带记者一行走进乌兰夫同志在贝子庙的居住办公地。

  只见屋内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记录了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194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宣布成立。”

  “1946年4月6日,锡盟群众工作队建立秘密党支部。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锡林郭勒盟的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贝子庙却日殿。”当时的贝子庙地区是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以后建立较早的革命根据地。

  “1946年9月23日起,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机关、院校及各军政部门开始北撤,至10月中旬全部抵达锡林郭勒盟贝子庙地区。”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委员会(简称内蒙古党委)在这里领导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斗争。

  内蒙古党委在这里先后召开多次重要会议,组建中共锡察工委、中共察哈尔盟工委、中共巴乌工委,组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11师、16师等部队,建立起了以贝子庙为中心的锡察解放区。诞生在锡察草原上的骑兵11师、16师,在后来的平津战役、察北战役和察绥战役中,不怕牺牲,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锡察地区各族军民为保卫锡察解放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据不完全统计,牺牲超过千人,其中留下名字的革命烈士就达822人。正在升级改造中的锡察革命史纪念馆展出了“为解放锡察草原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名录”。

  “锡察革命史纪念馆展出的是锡察地区各族人民在黑暗中不懈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踏上光明坦途,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浴血斗争史。”锡察革命史纪念馆馆长安宏霞说。

  万马奔腾  全民狂欢

  历史的回响并未沉寂,而是在今日的锡林浩特奏响了更为欢快的乐章。

  漫步在锡林浩特那达慕风情园,恍然间似乎置身于那达慕盛会现场,耳畔仿佛响起震天的欢呼声、急促的马蹄声和悠扬的长调声。

  一场北疆文化盛宴正在眼前生动上演。赛马场上,骑手们策马扬鞭,如疾风般掠过草原;搏克赛中,512名搏克手迈着鹰步震撼上场;射箭场上,选手们凝神静气,张弓搭箭……

  最令人动容的是蒙古马与骑手间深厚的羁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创新开拓的魄力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样板,以艰苦奋斗的底色推动了一座现代化草原城市的崛起,这正是蒙古马精神的生动体现——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那达慕是锡林浩特市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完美典范,是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板。

  它成功将传统那达慕从单一的节庆活动,升级为融合文化体验、体育竞技、产业发展的综合文旅IP。

  “我们精心组织了18个非遗项目及18名传承人参与艾里群活动,现场开展沙嘎、蒙古族毡绣、烫画、面塑、沙画、剪纸、皮画、银饰等非遗项目展示展销活动,特别受欢迎。”锡林浩特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诺敏说,“比如‘霓裳蒙韵・旅拍留芳’旅拍包,为游客定格身着蒙古族服饰的绝美瞬间;在‘艺绘北疆・剪沙溢彩’手工艺包,游客可亲自参与创作过程,在剪纸与沙画的艺术实践中,感受北疆文化魅力;‘潮创锡林・味韵交融’潮流文创包,让游客可以将锡林浩特的文化带回家。”

  文旅融合为草原小城打开“流量密码”。

  受那达慕活动影响,2025年7月锡林浩特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91.30万人次,同比增长270%;累计实现旅游总消费达21.04亿元,同比增长418.2%。其中,锡林郭勒旅游那达慕风情园7月19日-8月5日期间共接待游客29.75万人次。

  万马奔腾的豪情未远,全民狂欢的盛景犹在眼前。今日的锡林浩特,正以蒙古马般坚韧不拔的步伐,将悠远的历史回响谱写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于海东  哈丹宝力格  李倩)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