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在入户时发现,平房区因缺少公共停车位,导致胡同里出现乱停车、道路堵塞的情况。于是我们社区‘吹哨’,旗农牧和科技局、红十字会、科协3家结对共建单位立即响应‘接单’,很快将平房区一片500平方米的空地改造硬化为停车场,解决了周围居民的停车难题。”近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河酒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卫国向记者介绍道。
以往,老旧管网维修、矛盾调解等难题,单靠社区力量难以破解。如今,杭锦后旗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通过“一对一”定点帮扶、“多对一”组团支援,机关的政策、人才、资源优势与社区需求精准对接。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决政策堵点,技术单位上门指导设施维护,“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模式让资源用在实处。
今年以来,杭锦后旗以激活基层治理动能为目标,以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机制为抓手,持续深化社区“1+N”区域化党建模式,让机关党员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楼小赵是旗医院的医生,每周二、周五一下班就来帮我和老伴量血压、测心率,需要买的药她也会捎过来。”锦绣家园小区的徐奶奶满怀感激地说。杭锦后旗积极号召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探索在职党员“8小时外”服务群众新模式。“8小时外”的党员们不再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而是从社区食堂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饭的“小李”、广场上教居民学习人脸验证的“王姐”、小区门口通过闲聊调解居民矛盾纠纷的“张姨”……社区还围绕中心工作、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等,为在职党员建立服务档案,根据其职业特长设岗定责。幼教党员负责假期托管班,医生党员定期开展健康义诊,法律工作者驻点调解纠纷……党员们带着“任务”走进群众,用唠家常话解决烦心事,用专业能力解决燃眉之急,让“党员邻居”成为群众身边最可靠的知心人。
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杭锦后旗创新服务模式,让党员服务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每月的主题党日,成了党员集中服务的“固定动作”,政策宣讲、环境清扫、慰问走访等活动常态开展;“微心愿圆梦群”则开启“随时服务”模式,居民点单、党员接单,为困难儿童购买文具、为高龄老人代买药品等小事,党员们及时响应;针对疏通排水管道、小区绿化亮化等复杂事,党员组队“攻坚克难”,挨家挨户做工作、跑部门协调资源;单位党组织则当好“坚强后盾”,党员个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确保服务“不掉链子”。
今年以来,杭锦后旗8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368名在职党员干部共解决民生实事172件,认领并完成“微心愿”415个。党员们用一件件实事践行承诺,让民生小事串起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零距离”服务画出了基层治理最大“同心圆”。(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杨柳 通讯员 乌日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