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相约阿拉善 走进巴丹吉林”文旅推介会暨世界遗产图片展相继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巴黎国际大学城举办,中法两国文化、旅游及艺术界嘉宾百余人参加活动。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在欢迎辞中表示,内蒙古是中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阿拉善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连接东西文明的重要节点。希望通过此次推介活动,让法国公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西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促进中法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

阿拉善盟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任丽华在致辞中指出,阿拉善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荒漠生态区之一,境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其沙山巍峨、湖泊点缀,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近年来,阿拉善以“文旅融合、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诚邀法国及欧洲各界朋友走进阿拉善,感受大漠风光、体验民族文化、共赏生态之美。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在202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示了中国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在文旅推介环节,阿拉善盟文旅局、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分别向在场嘉宾详细介绍了阿拉善的精品旅游线路、非遗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成果,以及阿拉善对“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在分享阶段,法国摄影师格雷瓜尔·戴高乐讲述自己今年利用两周的时间游历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的感受,见证了中国在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在阿拉善看到了壮美的风景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给予了他拍摄的灵感。

“我在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中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常年不干涸,十分神奇,今天的活动让我回忆起在阿拉善很多美好的瞬间,感到很幸福。阿拉善还有很多的风景和可探索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去。” 格雷瓜尔·戴高乐说。
文艺表演环节,二重唱《苍天般的阿拉善》吟唱着阿拉善的辽阔壮美,群舞《欢乐的萨吾尔登》演绎出阿拉善人民的热情欢腾,呼麦《吉祥颂》与马头琴《万马奔腾》则将阿拉善的豪迈与灵动化作无国界的语言,引发现场观众共鸣,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告诉记者:“这次活动意义非同寻常,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阿拉善文化的一次活动。我们非常愿意,也非常高兴继续深化和阿拉善的文化合作,深入挖掘阿拉善文化遗产,在遗产保护推广方面开展深层次探讨、交流,推出更多精彩活动。”

当天,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图片展在巴黎国际大学城开展,百余张摄影作品直观讲述了阿拉善沙山、湖泊与草原、戈壁共生的美好故事,现场嘉宾纷纷感慨:“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神奇的沙漠,阿拉善太吸引人了,我一定要去亲身感受!”
法国文化讲解员保罗说:“以前知道中国西部是戈壁大漠,这次发现不光阿拉善风景好,那里的文化氛围也很浓厚,歌舞表演十分精彩。”

巴黎国际大学城教师黄告诉记者:“我在上世纪80年代去过中国,很喜欢那里,昨天听说有中国的朋友来巴黎做活动,我早早就来了。今天的宣传推介活动十分精彩,阿拉善很神奇、很美丽,我很向往,计划去亲身体验感受一下。”
此次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让阿拉善故事成为中法思想共鸣的纽带。当对话转化为共识,当共识孕育出合作,这场跨越国界的推介交流,便有了更深层的价值。(孙敏 王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