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鄂尔多斯

从“一日修井”看暖城治理样本

  在康巴什区那达慕街快速路出口弯道处,一处破损的管道井从群众反映到部门修复,“一日办结”的效率,消除了市民出行的“心头忧”,彰显了暖城治理的温度与担当。

  为何这处管道井的修复格外牵动人心?关键在于它的位置——快速路出口弯道,本就属于行车视野的盲区。车辆拐弯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多被路况、来车所牵动,很难留意到脚下的“陷阱”。可见,路面坑洼、井盖松动从来不是“不起眼”的小事。对市民而言,它关乎日常出行的安全感;对城市而言,它更是治理细节中的“微表情”,承载着市民对生活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康巴什区相关部门的应对,精准切中了民生治理的核心,不把“小隐患”当“小麻烦”,不让“小诉求”等“慢处理”,用“马上就办”的效率解决问题,用“事事有回应”的态度接住民心。这种“不轻视细节、不怠慢诉求”的自觉,正是暖城治理温度的生动体现,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担忧有人听、自己的需求有人管。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件事的圆满解决,是“群众参与”“媒体搭桥”“政府作为”三方同频共振的结果。若没有市民主动站出来当城市的“监督员”,把弯道里的隐患及时反馈,这处风险可能还会潜伏许久;若没有媒体搭建起“民意直通车”,一边倾听群众呼声、梳理核心诉求,一边快速对接职能部门、传递治理需求,市民的担忧可能只是“石沉大海的吐槽”;若没有政府部门保持开放心态、锻造高效执行力,把媒体传递的呼声快速转化为行动,这份关切也可能停留在“纸上”。正是群众敢发声、媒体善传声、政府快办事,才让“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三方携手的“协奏曲”。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来不是仅靠“大手笔”堆砌出来的。当每一个破损的井盖都能被及时修复,每一条模糊的斑马线都能被重新施划,每一次群众的呼声都能被认真倾听,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让人安心、暖心的幸福家园。“一日修井”的实践,正是暖城鄂尔多斯传递给外界的一张治理“名片”,也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民生治理样本。(王慧丰)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