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停车收费改革要破解哪些难题?

  “开车十分钟,找位半小时”,这句在呼和浩特街头流传的调侃,道尽了市民出行的痛点,更直指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辆后,城市静态交通资源供需失衡的核心矛盾。面对这一制约城市发展、影响民生福祉的“停车难”困局,呼和浩特推出的停车场动态分时非线性阶梯收费改革征求意见,正是通过精准的“资源再分配”破解供需难题,为实现治堵成效与民生保障的双赢探索可行路径。 

  这场改革的核心绝非简单“涨价抑车”,而是用价格杠杆重构停车资源的“使用逻辑”。过去,核心区域“一位难求”与外围区域“车位闲置”的反差,本质是“免费或低价占用”引发的资源错配。如今,分区域差异化收费将学校、医院、商圈划为一类区域,通过适度提高收费引导车辆“快停快走”;三类区域保持亲民价格,吸引车辆向闲置泊位分流。这种“按需定价”思路,让每一个泊位匹配最紧迫需求,从根源上打破“占着不用、想用没有”的僵局。 

  分时动态阶梯收费的设计,藏着对城市运转节奏的精准洞察。早高峰医院门口,每一个泊位的周转率都直接影响急救效率;晚高峰商圈周边,快速流转才能承接更多消费车流;深夜居民区附近,泊位又需承担居民基本停车需求。改革精准顺应这种节奏,日间高峰时段通过阶梯加价倒逼长期占道车辆离场,夜间时段下调费用保障居民“有位可停”。这种“跟着时间调价格”的智慧,虽非呼和浩特首创,却是对北京、深圳等城市“错峰停车”经验的本土化适配,让政策既符合治理规律,又贴近本地民生场景。

  “效率优先”的改革导向背后,民生“温度”始终是不可缺失的底色。免费停车时长从15分钟延长至30分钟,看似只是数字变化,却精准覆盖市民最迫切的短时需求。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不必再为“多停5分钟”焦虑;到社区办事的居民,无需担心“刚停稳就要缴费”;临时停靠的快递员,也能有充足时间完成配送。“不足15分钟不计费”的细节,更避免“差一分钟多付一笔钱”的刻板计费,让政策多了份柔性,少了些冰冷。这些设计看似微小,却是“以人民为中心”在治堵政策中的具象体现,充分说明治堵不是为了“难住车主”,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更顺畅出行。

  道路泊位收费标准的优化,本质是对公共资源公平性的守护。道路泊位属于全体市民,却长期存在被部分车辆“私有化”的问题。有些车主将其当作“免费车库”全天24小时占用,有些商户用杂物圈占泊位仅供自家顾客使用。这种“公共空间私人化”的行为,既挤占他人权益,又导致道路通行效率下降。改革推出“首两小时低价、超时递增”的机制,既保障临时停车需求,又通过加价抑制长期占用,让道路泊位回归“公共属性”。上海曾通过类似收费改革让道路泊位周转率提升40%,实践证明合理收费不是“与民争利”,而是用制度守护公共资源公平,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平等使用城市空间。

  没有任何改革能“一推出就完美”,民意反馈正是优化政策的关键。有市民担忧核心区域收费偏高会增加日常出行成本,也有人疑问收取的停车费将用于何处,是投入新停车场建设,还是升级智慧停车系统。这些疑虑并非多余,反而凸显“公开征求意见”的重要性。改革从来不是“政府单方面决定”,而是“政府与市民协同共治”的过程。一类区域收费标准是否需要分时段细化,三类区域范围能否再扩大,停车费收支能否定期公开,只有把这些问题交给民意讨论,让政策在吸纳公众意见中不断优化,才能真正实现“治堵”与“民生”的双赢。 

  从本质上看,停车收费改革考验的不只是城市治堵能力,更是精细化治理水平。它不是“一收了之”的简单操作,而是对资源分配、时间节奏、民生需求的综合考量;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效率与公平”“治理与民生”的平衡术。如今,呼和浩特已经迈出关键一步,接下来唯有持续倾听民意、动态调整政策,才能让这场改革真正成为“解民忧、疏民堵”的民生工程。 刘向东)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