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乌海,风里带着草木的清冽,更裹着食物的香气。乌海的秋天,既有着北方大漠的豪迈,又藏着市井烟火的温情,从枝头的甜葡萄到锅里的热羊汤,从桌前的辣爆炒到咕嘟滚烫的火锅……乌海的秋味,藏在市井巷陌的烟火里,也刻在了每个乌海人的心尖上。
葡园里的甜蜜滋味
金秋的乌海,黄河两岸的葡萄园是最动人的风景。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的生态农业园里,放眼望去,翠绿的藤蔓如波浪般铺展,一串串葡萄挂满枝头——“阳光玫瑰”泛着莹润的青绿,颗颗饱满如绿宝石;“妮娜女皇”像抹了胭脂,红得娇艳欲滴;“巨峰”裹着薄薄的白霜,泛着紫黑的果皮也挡不住浓郁的甜香。风一吹,葡萄叶沙沙作响,混着果实的香味儿,让人未品尝就已醉了。
1950年初春,乌海地区的春天仍带着些许寒意,荒漠中星星点点的绿色在顽强地抗争。伴着这几近于无的绿意,荒漠中的第一株葡萄被移植成活。
1976年,乌海建市之初便决定大面积种植葡萄,并从吐鲁番引进优质苗木,建成首个葡萄种植园,种植了60亩“无核白”葡萄。自那以后,乌海葡萄的滋味便成了乌海儿女心尖上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

对“北漂”十年的丁舟来说,乌海的葡萄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每年九月,她都会提前申请休假,坐飞机赶回黄河村的老家。“下了飞机,行李都来不及放,先往葡萄园跑。”丁舟笑着说,小时候她和弟弟总在园外催母亲摘葡萄,不等洗净就往嘴里塞,甜得眯起眼睛。今年回家,母亲捧着一串“阳光玫瑰”递给她:“你最爱吃的,今年长得特别好。”丁舟咬下一颗,脆嫩的果肉在舌尖爆开,清甜中带着淡淡的奶香,瞬间唤醒了童年记忆。
葡萄成熟季,采摘园里总是热闹非凡。周末的清晨,赵鑫带着两个孩子,拎着竹篮走进葡萄园。她手里的剪刀,是三十年前父母种葡萄时用的旧物。“小时候我和弟弟偷摘葡萄,被爸妈追着满院跑,现在轮到我家孩子偷摘,倒成了乐趣。”赵鑫一边教孩子剪葡萄,一边说起往事,“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葡萄是稀罕物,只有过节才能多吃几串。现在日子好了,可还是惦记这口家乡味儿。”
除了鲜食,乌海的葡萄还酿成了香醇的美酒。在海勃湾区一家葡萄酒庄的地下酒窖里,橡木桶整齐排列,酿酒师陈默正用长勺取样。“我们用本地葡萄酿造的‘乌海红’,去年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上拿了银奖。”陈默骄傲地说,酒庄每年能酿造数十万瓶葡萄酒,一部分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些被他乡的乌海人订购。“有个定居香港的老乡,每年都要订几箱,说喝着家乡的酒,就像没离开过乌海。”陈默说。
爆炒里的热辣香味
“老板,来一份爆炒脆骨,再来一盘爆炒鸡爪!”傍晚的海拉路,一家爆炒店前人声鼎沸,食客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70后”刘蒙刚是这家店店主。2002年,刘蒙刚在成都一家小食铺里第一次吃到了这种爆辣食物。作为乌海早期的小吃店经营者,刘蒙刚立刻从中嗅到了商机。
“千禧年之后,市面上的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大家使出浑身解数,仍然满足不了乌海人喜欢尝鲜的迫切心情。”刘蒙刚告诉记者,那时他便想着乌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扎根生活,且多数人能吃辣、爱吃辣,所以他就顺势将自己在外地吃到的辣爆改良加工,并在乌海开起了爆炒“专门店”。
开店前,刘蒙刚尝试了很多种爆炒酱料,配菜也换了不少,最终决定一道菜就放一种主要食材,配菜以辣椒、葱段为主。就这样,刘蒙刚的爆炒在乌海一炮打响,很快就成了当时乌海小吃界的“扛把子”,这也是当时坊间本土爆炒的“雏形”,特点就是香辣美味又下饭。
开店前,刘蒙刚也没想过自己的店有朝一日能登上乌海必吃“打卡榜”,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能接受并喜欢他家爆炒,于是刘蒙刚创新菜品,例如软烂的爆炒鸡爪、爆炒羊蹄,鲜香的爆炒大虾、爆炒虾尾、爆炒鱿鱼等。

2005年前后,各个烧烤店里爆炒菜系已然自成风景,爆炒方便面、爆炒凉粉、爆炒鸭头、爆炒羊头肉、爆炒肚丝等越来越多的新菜品应运而生,一时间各类爆炒成了乌海人的心头好。
市民韩宗辉是个无辣不欢的食客,每周都要吃几次爆炒。“我老家是四川的,就爱吃辣。乌海的爆炒既有四川的辣,又有西北的实在,特别对我的胃口。”韩宗辉说,有次他带老家的亲戚来吃爆炒,亲戚吃得赞不绝口,还说要学这门手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乌海靠近宁夏地区,不少宁夏人来此扎根生活。宁夏人将羊肉的烹饪方法发挥到了极致:蒸、炖、焖、烩、涮、烤、煮、炒,由此诞生了碗蒸羊羔肉、清炖羊肉、黄焖羊肉、烩羊肉、涮羊肉、烤全羊等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其中有一项“爆款”便是爆炒羊羔肉。2004年,爆炒羊羔肉这道典型的西北菜品经宁夏人引进,开始在乌海市崭露头角。
“好吃”“地道”“色香味俱全”……这些简单却又诚意十足的词汇便是乌海人对爆炒羊羔肉的中肯评价。
“爆炒羊羔肉的过程中,油用的是宁夏地区的胡麻油,烧至八成热开始下肉爆炒,经过大火煸炒10分钟左右,加入我们自制的调料,放入宁夏地区出产的羊角辣椒酱,放入葱、姜、蒜再继续煸炒,10分钟以后再加高汤焖制,爆炒的过程中有煎和烩的制作技艺,高汤的味道都融入肉里,使肉更加香嫩。”海勃湾区双拥街某羊羔肉饭店老板说,他们在乌海开店已有20年,起初就是为了给自己找点儿干的,没想到爆炒羊羔肉还挺对乌海人胃口。
“爆炒羊羔肉的选料非常讲究,要选择7.5公斤至10公斤重的还在吃奶的羊羔。羊羔太小,肉嫩无味;羊羔太大,肉老不嫩。”老板告诉记者,羊羔肉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这样一盘爆炒羊羔肉是经过时间的试炼散发出的独特味道,让每一位走出乌海的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地道的内蒙古风味
深秋的乌海,天气渐凉,街角的羊杂馆却暖意融融。清晨六点,海勃湾区双拥街的一家羊杂店里,厨师张志军已经支起了大锅。羊肚、羊肠、羊肺、羊肝等在锅中翻滚,腾起的白雾里裹着浓郁的香气,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我爷爷当年从陕西逃荒来乌海,靠煮羊杂维持生计。”张志军用长勺撇去锅里的浮沫,眼神里满是传承的郑重,“现在条件好了,羊杂选用正儿八经的羯羊,汤要熬够四个钟头,少一分钟都不行。”说话间,他往碗里舀入羊杂,淋上红油,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就做好了。食客李建国端起碗,喝了一口汤,满足地叹道:“这汤好喝得很,喝一碗浑身都暖了。”
同时,爱吃内蒙古早餐的“老饕”才不会满足于一碗美味的羊杂,最地道的还是要再来一屉烧麦。
不同于南方烧麦多以糯米馅为主,内蒙古地区的烧麦则是纯肉馅儿的。新鲜羊肉搅拌着新鲜大葱,用极薄的面皮包成一朵花的羊肉烧麦是内蒙古地区早餐中的“王牌选手”。
“我打小就爱吃烧麦,一周至少要吃三次,怎么吃都不会腻。”贾浩宇说,“正宗的内蒙古烧麦,肉馅讲究七分瘦三分肥、八分肉两分葱,仅用盐调味就能达到清香爽口、油而不腻。上桌后,倒一碟陈醋,和上两滴辣椒油,略微一蘸,塞进嘴巴,隐秘的肉香直接上脑,敦实的肉感更是‘咣当’落进肚里踏实解馋,远超早餐本身的‘开胃’职能,此时佐一口浓烈的砖茶或是浓郁的奶茶清口解腻,回味悠长。”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内蒙古人,但内蒙古的锅茶则可以。锅茶在早餐里一定算得上“C位”,砖茶捣碎,放入锅中煮沸,过滤茶渣……加入鲜奶和少量的盐进行熬煮,随着温度的升高,茶香与奶香交织在一起,散发出醇厚的香气。舀上一碗,加入同样奶香四溢的奶豆腐、奶皮子,能伴随着日头直吃到晌午,而对于好客的内蒙古人来说,端上一碗奶茶是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

“咸奶茶着实是香味浓郁,加入一些奶制品,再泡上些果条、软果等餐食,大口入喉,奶香与茶香的混合味道让人回味悠长,纵使那窗户不断涌进来的凉风也吹不散。”咸奶茶爱好者曹玉笑着说,“说得我都想赶紧去喝上一碗了。”
“内蒙古最受欢迎的肉食,无疑就是羊肉。而对于一盆冒着热气的新鲜羊肉而言,草原人民致以其最大的尊重,就是用它们来煮手扒肉。”海勃湾区某蒙餐店负责人阿希达告诉记者,一口大锅,一锅清水,一把姜葱,一把粗盐,足以做出地道的手扒肉。
当然,除了手扒肉,内蒙古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吃肉形式,但要说硬菜,还属烤全羊。在一家蒙餐馆的后院里,厨师苏杭正在给整只羊涂抹调料。“我们选的是阿拉善草原上重约20公斤的羯绵羊,肉质鲜嫩,烤出来外皮酥脆,肉里多汁。”苏杭一边翻动烤架,一边介绍,“烤全羊要烤两个多小时,中途还要刷几次油,保证每一块肉都均匀受热。”
傍晚时分,烤全羊端上桌,金黄的色泽让人垂涎欲滴。宋琪带着外地来的朋友品尝,朋友咬下一块肉,赞不绝口:“这烤全羊也太好吃了,外酥里嫩,一点都不膻。”宋琪笑着说:“我们乌海的羊肉就是这么好,不管是煮、烤还是炒,都特别香。”
火锅沸腾的热闹欢愉
随着气温下降,乌海的火锅店迎来了旺季。傍晚时分,海勃湾区的各大火锅店灯火通明,人们围坐在火锅旁,热气腾腾的汤底翻滚,大家欢声笑语不断。
在一家蒙式火锅店,服务员张芳正忙着给客人上菜。“我们的蒙式火锅,汤底用羊骨熬制,加了草原白蘑和肉苁蓉,营养又美味。”张芳介绍,蒙式火锅的食材以牛羊肉为主,手切羊肉薄如蝉翼,下锅几秒就熟,蘸上芝麻酱和韭菜花,味道堪称一绝。
“我每周都要来吃一次蒙式火锅。”食客钱泽华说,他是个火锅爱好者,吃过不少地方的火锅,还是觉得乌海的蒙式火锅最合胃口。“这里的羊肉新鲜,汤底浓郁,吃着特别过瘾。”钱泽华补充道。
除了蒙式火锅,川渝火锅在乌海也很受欢迎。在一家重庆火锅店,市民武菲菲正和朋友吃火锅。“我就爱吃辣,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特别对我的胃口。”武菲菲说,她每次吃火锅都要选特辣锅底,再加一份毛肚和鸭肠,“毛肚七上八下,鸭肠十秒就熟,吃着又脆又嫩。”
乌海老火锅是本地人的心头好。在一家老火锅店,市民刘畅正和家人吃火锅。“乌海老火锅博采众长,既有南派火锅的丰富食材,又有北派火锅的醇厚汤底。”刘畅说,他小时候经常和家人来这家火锅店吃,现在带着孩子来,感觉特别亲切。“这火锅里藏着我们乌海人的生活味道。”
在火锅店吃火锅,不仅是为了解馋,更是为了团圆。市民厚贞羽说,他每次和朋友聚会,都会选在火锅店。“大家围坐在火锅旁,边吃边聊,特别热闹。”厚贞羽说,火锅就像一条纽带,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享着快乐,增进了感情。
“火锅是最包容的美食,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找到自己爱吃的食材。”市民王雅杰说,她周末经常带父母和孩子去吃火锅,“父母爱吃清汤锅底,孩子爱吃丸子和蔬菜,我爱吃辣锅底,一家人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岁月流转,乌海的秋味却始终不变。它是葡萄的甜,是羊汤的鲜,是爆炒的辣,更是火锅的暖,在这个深秋,不妨走进乌海的街头巷尾,品尝一口秋味,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记者 张靖爽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