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仍有少数干部在回应群众诉求时,陷入解释的泥潭,以程序合规、资源有限等托词来“筑起”推责避难的屏障。这种重解释轻解决的做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唯有将“解释”转化为“解决”,以实际行动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温度”,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和群众的贴心人。
“解决”是宗旨意识的试金石。千头万绪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情。面对群众的诉求,是漠然置之还是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更是对宗旨意识的深刻检验。我们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将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始终“将屁股牢牢坐在老百姓的一端”,从民怨声中听出期盼,从牢骚话里发现需求,用“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来精准找到症结,用钉钉子的精神破解难题,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以务实担当践行宗旨使命。
“解决”需要闻令而动的执行力。问题乃矛盾积聚的显现,解决得越早就越主动,拖延得越久就越被动。面对千变万化的形势与盘根错节的矛盾,“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若不能“马上就办”,小隙便成巨壑,微澜也起风暴。加强作风建设就要直指“懒散拖”,破除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的弊病。唯有第一时间回应、研究、处置,将问题化解于萌芽、矛盾消弭于无形,才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治理困境,而这也正是整治形式主义、提升工作效能的题中之义。
“解决”贵在久久为功的机制创新。真正的解决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要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来撬动一类问题得到治理。这就要求我们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大数据分析、跨部门协同等现代治理手段立即行动和改进,将短期整改与长期规划相结合,常态化、机制化地解决问题。同时,完善考核问责机制,将问题解决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严肃追责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行为,确保每一项整改措施都能落地生根,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变化、看得到实效。
大道至简,实干为本。“解释”仅仅是通往“解决”的桥梁,而行动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每个干部只有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将群众呼声转化为行动哨声,才能真正构建起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治理新格局。(王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