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韩向国作主题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高国鹏,货币政策处副处长赵婧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5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韩向国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在此,衷心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自治区金融改革发展及人民银行、外汇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运行情况以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举措和成效。
今年以来,全区金融系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要求,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统领,推动多项金融举措落地显效,促进自治区经济回升向好。总体来看,全区金融运行平稳,信贷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涉外金融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9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677.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加1441.8亿元,同比增长5.5%;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370.8亿元,比年初增加2329.9亿元,同比增长7.3%。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9月,全区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94%和3.13%,同比分别下降0.48和0.45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低位,企业和居民融资负担进一步减轻。
二、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及时推出支持提振消费、稳定外贸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型工业化、林业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政策措施,积极构建金融“五篇大文章”“1个总体方案+5个专项领域实施方案+N个政策措施”的政策框架体系,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流向自治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8月末,全区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5035亿元,同比增长9.6%,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46%。
一是加大科技、绿色领域信贷投放。设立支农支小再贷款30亿元专用额度,专项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投放。1-9月,全区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186.3亿元,办理再贴现101亿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和绿色领域的信贷投入。至9月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28.6亿元,较年初增加105.6亿元;截至目前,全区金融机构累计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630.3亿元,发放碳减排贷款1050.4亿元,支持企业301家,带动碳减排量3854.1万吨。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林权抵押贷款、“碳标签”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目前,自治区已成功落地全国首笔肉类“碳标签”挂钩贷款,金额1.5亿元。与此同时,加大绿色转型金融政策落实力度,生物多样性、农业转型贷款陆续落地我区。
二是强化普惠、养老等领域金融支持。积极做好普惠民生金融服务,针对7月下旬强降雨汛情,及时出台12条金融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有力保障民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汛情发生以来,累计为自治区涉农涉牧主体发放贷款超7500万元。围绕老年人群体和银发经济,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适老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支持,8月末,全区养老产业贷款余额12.5亿元,同比增长54.9%。用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支持扩大服务消费供给,今年以来,全区金融机构已发放服务消费与养老贷款24.9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8月末,全区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456.6亿元,同比增长30%。
三、优化外汇管理服务,提升涉外经济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不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持续提升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区外汇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前三季度,全区涉外收支总额318.37亿美元。
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政策扩面提质,1-9月,共为119家优质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业务11871笔、金额合计2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6%、57.68%。近六成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实现便利化支付,有效降低企业的“脚底成本”。积极支持“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制定业务操作指引,便利新型互市贸易预付货款结算,促进边民增收、稳边固边。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外汇试点政策,自治区获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以来,伊利、包钢集团两家试点企业通过资金池划转资金合计超29亿元,企业集团全球资金配置能力显著增强。深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运用,截至9月末,该平台服务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780家企业获得融资18.69亿元、支持便利付汇487.51亿元、新增融资授信13.07亿元,衍生品业务签约28.2亿元,在构建外汇信用体系、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普惠金融创新、促进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工作质效持续提升,我区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上是前三季度金融支持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当前,“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发展即将开启,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分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守“金融为民”初心,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持续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完成“五大任务”注入金融动能,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谢谢。
2025年前三季度全区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请问在金融支持自治区乡村振兴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货币政策处副处长赵婧: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始终把支持乡村振兴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作为金融支持重点方向,组织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我行重点围绕“政策指导、银企对接、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指导,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制定《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牧区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从“保障粮食安全”“赋能乡村产业”“支持乡村建设”“助推农村改革”“加强组织推动”五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举措,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同时,通过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协同。9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9519.4亿元。
二是深化银企对接,推进金融支持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奶业、肉牛、肉羊、羊绒、马铃薯、玉米、饲草等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为发力点,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模式,助力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产保供。引导金融机构为每条产业链确定两家“主办行”、多家“辅办行”,有效保障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9月末,全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贷款余额2735.4亿元,较年初增加984.9亿元,其中全区七条农牧业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1745.9亿元。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盘活农村牧区资产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将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农业订单、仓单、保单、应收账款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依托现有产品和系统探索开展“农畜贷”业务。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活体牲畜抵质押贷款业务,切实满足农牧民、农村牧区小微企业、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解决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9月末,全区“农畜贷”余额89.5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合计177亿元。
四是优化金融服务,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强助农金融服务点布局,推出流动银行车服务,提升偏远地区支付服务可得性。截至9月末,全区布设助农金融服务点约1.6万个。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完善涉农信用信息系统,做好数据采集和运用。截至9月末,全区累计评定信用户近154万户,信用村5000余个,信用乡镇290余个;涉农金融机构累计为已建立信用档案的87.3万农牧户、12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贷款余额合计1943.1亿元。
下一步,我行将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指导全区金融机构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优势,支持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蒙古样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是什么?
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韩向国:感谢您的提问。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具有牵头抓总、示范引领的关键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坚持以提升科技“突围”工程和“科技兴蒙”行动效能为导向,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扎实推进,以务实行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发挥长效。
一是全面落实科技金融政策,推动科技贷款稳步增长。指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统筹运用“股、贷、债、保、担”等多种举措,加强科技专营或特色分支机构建设、单列信贷规模、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开展差异化激励考核。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努力实现科技贷款增量扩面。8月末,全区科技贷款余额7716.4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8%、“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3.6%;全区获贷科技型企业7200家,较年初增加589家,同比增长16%。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力投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增至8000亿元,年利率降至1.5%。我行指导金融机构把握政策机遇,用好用足低成本政策资金,加大力度投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9月末,全区17家金融机构签订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合同金额291.5亿元,贷款余额128.6亿元,较年初增加105.6亿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69%,低于全区新发放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179个。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领域债券融资支持,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全面梳理自治区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名单,细化完善发债企业库,联合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型企业进行政策解读和培训指导。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量身定制发债计划,推动主承销商倒排工期、加快进度,全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取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前三季度,全区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15亿元,平均期限3.3年,加权平均利率1.8%,有力支持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生产发展。
下一步,我行将聚焦“科技兴蒙”行动、科技“突围”工程和科技金融大文章,坚持靠前发力、统筹谋划、综合施策,不断积聚金融力量,为进一步提升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注入更强动能。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据了解,近期,人民银行内蒙古分行牵头印发农业、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方案。请问,人民银行在推动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落地过程中有何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高国鹏:感谢您的提问。转型金融是人民银行总行自去年以来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旨在支持符合转型标准的经济活动与企业获得资金用于低碳化发展。发展转型金融对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钢铁、农业、化工和电解铝等传统高碳支柱产业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和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为此,我行积极向总行争取,在自治区试用煤电、钢铁和农业三项转型金融标准。按照总行工作部署,我行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合力推进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
一是制定印发试用方案,强化政策引领。会同自治区工信厅、财政厅、农牧厅等6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农业、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方案,同步制定企业转型规划编制大纲,为金融机构和企业融资对接提供明确指引。
二是加强标准宣传推广,提升能力建设。邀请绿色评估认证专业机构对转型金融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典型实践案例,帮助金融机构增强对转型金融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是推动建立转型金融项目库,深化银企融资对接。我行与盟市分行上下联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转型金融标准,及时梳理辖内高碳行业低碳化转型项目,推动建立转型金融(企业)项目库,推进金融机构与转型项目有效对接。去年年底,全区首批煤电行业转型金融贷款落地锡林郭勒盟,今年9月,全区首批农业转型金融贷款在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成功投放。近日,全区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在包头市落地。截至目前,煤电、钢铁及农业转型金融入库项目32个,全区落地转型金融贷款4.49亿元、惠及企业6家。
下一步,我行将持续深入推进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工作,积极引导全区金融机构加强转型金融探索实践,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为高碳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助力自治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