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为期三天的直播,卖出20万斤苹果,销售额达67.2万元——小屏幕连接大市场,数字经济的浪潮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咱们苹果是3至4天邮到。”“我们家乡的苹果不打农药,苹果又甜又脆。”近日,赤峰市宁城县的一场网络直播销售热潮,让“宁城苹果”走进全国网友的视野。20余名网络达人化身“推荐官”,深入果园实地展示,让网友直呼“隔着屏幕都闻到果香”。
这场生动的数字经济实践,正是宁城县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小散弱”到“大而优”,枝头果实正变为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宁城苹果很出名,收到货的第一时间就尝了下,苹果很脆很甜。”北京顾客张女士的反馈,道出了“宁城苹果”的品质魅力。
为期三天的“宁城苹果丰收季 我为宁果来代言”直播活动,创下了销售20万斤、销售额67.2万元的亮眼成绩。这场活动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更打开了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营销的新路径。
网络直播打破了地理界限,让宁城苹果从本地市场走向全国市场。20余名网络达人深入果园,通过镜头实时展示苹果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和品质特点,建立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直观信任。这种“实地直播+即时互动”的模式,实现了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转变,大大缩短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距离。


图片来源:活力宁城
“宁城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这是品牌化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地理标志不仅是对产品品质的认可,更是对产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背书。
宁城县统一管理标准与包装规范,建起宁城苹果博物馆,连续举办六届苹果节,积极参与各类博览会、展销会。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了完整的品牌培育体系。
品牌建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如今,“宁城宁果”品牌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苹果远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实现了优质优价。品牌化之路,让宁城苹果从“土特产”升级为“地域名片”,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的华丽转身。
宁城县山多耕地少,但气候温润、日照充足,适合发展林果业。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按地形科学规划品种布局,让林果种植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发展。
从《宁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果树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到“三个不设上限政策”,再到系列提质增效措施,宁城县通过靶向施策打通产业发展堵点。
政策的持续发力结出硕果。目前,宁城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达25万亩,年产各类果品16.8万吨,产值8.2亿元。更为重要的是,产业从业人数达9.8万人,人均增收5600元。林果产业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绿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率先引进环保酵素农耕技术,用“酵素”种植苹果,提升土壤生态活力,也让苹果品质更优、市场价值更高。这种绿色种植方式,响应了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为产品赋予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宁城县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建立无病毒良种母本园和采穗圃,构建起县、乡、合作社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蒙富苹果”品种为自主选育的抗寒品种,引进的“新苹红”则耐低温。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宁城县林果产业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25万亩果树经济林,既为荒山披上绿装,又为百姓开辟了致富之路。
从政策筑基的荒山披绿,到科技赋能的品质跃升,再到品牌引领的市场突围,宁城县走出了一条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之路。
这条道路的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政策引导奠定基础,科技创新提升品质,品牌建设打通市场,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
宁城县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宁城苹果的甜,甜在果肉里,更甜在果农的心坎上。9.8万果农人均增收5600元的背后,是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生动写照。
当数字经济的东风吹向广袤乡村,当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宁城苹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创新发展模式、拥抱数字时代,则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作者:赵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