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弱水映星辉 神舟再问天——额济纳见证神舟二十一号书写苍穹新篇

  10月31日23时44分,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伴随着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巨响,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尾焰在夜色中格外夺目。火箭一路向上攀升,渐渐与星辰融为一体,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和祝福,“神二十一”奔向苍穹。

  “神二十一”奔赴苍穹。

  观礼区的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定格下这团“冲向太空的火焰”,欢呼声与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从黄海之滨到戈壁滩,我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这里。火箭升空那一刻,感觉所有的奔波都值了,站在额济纳这片戈壁,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式的热血!”来自山东的观众孙春生动情地说。

  群众手持鲜花与五星红旗欢送航天员。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7次飞行任务。

  “神二十一”飞行乘组由指令长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组成,这是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之后,再次由3种类型航天员构成的乘组,涵盖了“70后”“80后”“90后”3个年龄段。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航天员在出征仪式上。

  出征仪式现场。

  航天员武飞来自包头市达茂旗,年仅32岁,是目前执行飞行任务时年龄最小的中国航天员,也是继来自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之后,第二位“太空出差”的内蒙古籍航天员。

  武飞10月30日在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时激情澎湃地说:“作为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迎来自己的飞天任务,我深感无比幸运。这份幸运,源于我们正处于一个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代——我们的空间站已经成为璀璨星河中最闪耀的‘太空之家’;源于常态化的天地往返让年轻一代有了更多、更早为国出征的机会;更源于成千上万名科研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搭建起这座通往星辰大海的‘天梯’。”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航天员武飞。

  从达茂草原的成群牛羊到太空舱内的精密仪器,从乌拉特前旗的田埂到中国空间站的舷窗,两条始于北疆的轨迹在距地400公里的轨道交汇。11月1日凌晨,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武飞、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王杰两位内蒙古籍航天员在太空历史性会师,让内蒙古这片航天热土的荣光在星辰间闪耀。

  夜空下,火箭尾焰的光点慢慢褪去踪迹,来自包头市东河区站北路第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陈明远站在原地,看着尾焰消失了还不曾放弃目光在天际中追随。

  “现场见证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我真的太激动、太开心了!以前在课堂里学过不少航天知识,如今在额济纳看着火箭和飞船带着家乡的航天员奔赴太空,我特别骄傲自豪!来自包头的武飞叔叔用拼搏书写了精彩人生,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会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争取将来也能够来到额济纳,成为东风航天城中的一员。”陈明远说。

  出征仪式观礼区群众欢送航天员。

  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见证了我国航天史上太多的荣耀时刻: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此升空;1999年,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这里起飞;2001年,神舟二号无人飞船从这里奔向太空;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踏上中国人首次出征太空之路,这里开始成为“航天员出征地”……如今,这里已经见证了28名航天员、44人次飞向太空,见证了无数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新突破。一代代额济纳人在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目送国之重器飞赴苍穹。

  额济纳旗地势开阔,气候干燥,是建设大型航天发射基地的理想之地。1958年,党中央批准在额济纳旗建设导弹试验靶场。为保证周围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射场规划范围内的牧民住户都进行了搬迁。这些牧民在额济纳旗的戈壁、草原上辗转迁徙,留下了“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动人佳话,书写了我国国防建设史上一次伟大的搬迁壮举。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现场。

  “在我们东风镇,很多人的名字都和航天有关,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航天情结。”额济纳旗东风镇居民玲娜说。玲娜的姥姥就是曾经从宝日乌拉嘎查,也就是今天的东风航天城搬走的牧民,从小她便听姥姥讲述搬迁的故事。“草场对于牧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姥姥总说,能给国家的航天事业出一份力,是一生的光荣。”玲娜回忆道。

  得知此次“神二十一”乘组中又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航天员,玲娜带着儿子来到观礼现场。玲娜说:“乘组里有内蒙古老乡,我立马就带着儿子赶来了。从我们额济纳牧民‘三易旗府’支持航天,到现在咱们内蒙古走出两名航天员武飞和王杰,这是咱内蒙古的骄傲啊!让孩子亲眼看看这震撼的场面,就是想告诉他,只要有梦想、肯拼搏,就可能有机会到太空闯一闯!”

  内蒙古各族人民预祝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当“神二十一”的尾迹在额济纳的夜空消散,这片土地的故事仍在继续——胡杨会记得,60多年前牧民迁徙时留下的足印;发射塔会记得,每一次火箭升空时震颤的大地;星辰会记得,两位内蒙古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会师的身影……额济纳不仅是神舟的起飞之地与归途港湾,更是中华民族叩问苍穹的精神原乡。这里将继续托举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在更辽阔的宇宙中书写更壮阔的太空史诗。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在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4只小鼠

  乘神舟二十一号“飞天”

  神舟二十一号将首次在轨实施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选用两雌两雄4只小鼠,随飞船上行并进行在轨饲养,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之后,随飞船返回地面,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小鼠多组织器官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对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套舱外服“退休”

  太空新“战袍”再升级

  目前,中国空间站有1套舱外服在轨使用已超过20次。该舱外服在3年15次的设计指标基础上实现了在轨延寿,是首套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并延寿使用的舱外服,有效验证了舱外服健康监测评估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据了解,后续计划不再使用该套服装执行出舱任务,但还将对其关键材料、特征参数开展详细测试研究。后续,将择机随新研飞行器下行返回地球。

  今年7月,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了2套新舱外航天服。2套舱外服与之前的舱外服相比,在确保安全可靠前提下,在热舒适性、人机操作界面、操作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航天员穿着更为舒适便捷。

  2026年春节

  “神二十一”乘组将带来惊喜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在东风航天城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此次“太空出差”,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新年,中外媒体记者对于此次航天员乘组有哪些惊喜准备格外关注。

  神舟十五号任务期间,张陆第一次和队友在太空过春节、写春联,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张陆表示,这次重返“天宫”过新年,乘组3人早早开始策划,春联依然是保留节目,而惊喜将更加立体、更加互动、更加科技。

  张陆说:“希望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航天科技相融合,把科学的浪漫和宇宙的浩瀚融入到新年祝福之中,让大家看到中国航天员不仅有严谨的一面,也有浪漫的一面。这份特殊礼物,将承载着我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憧憬,也承载着我们对千家万户最温暖的祝福。”

  记者:柴思源 康丽娜 王智华

  监制:李霞

  新媒体呈现:孙静华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