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砺箭腾飞耀星河——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直击

  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烈焰划破内蒙古的深邃夜空,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从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航天城腾空而起。

 

   这一刻,中国航天站上了探索寰宇的新高度;这片北疆热土,再次为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刻下荣耀的印记。

  问天阁前,勇士出征

  10月31日20时许,西北戈壁的夜色微寒,却难掩问天阁圆梦园广场上涌动的热情。欢送人群手持鲜花与五星红旗,整齐列队,用炽热的目光与静默的坚守,迎候英雄航天员的到来。

  在现场,来自山东青岛的岳德龙先生,双眼因激动而熠熠生辉。“我昨晚一宿没睡,太激动了。”他坦言,这份“不眠”在今天化作了更大的值得,“能用两个无眠的长夜,换取亲眼见证历史、为祖国骄傲的一刻,我感到无比幸福。这不只是航天员出征和火箭升空,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跳!”

  20时48分,等待的寂静被瞬间打破。“出来了!出来了!”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如同引信,让所有等待的镜头瞬间“沸腾”。“咔嚓”声如疾雨般响起,所有“长枪短炮”严阵以待,共同记录下航天员出征这庄严的一瞬。

  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

  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激昂旋律,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身着熟悉的乳白色舱内服,从问天阁门口依次健步走出。他们神情从容,目光坚毅,步伐铿锵有力。

  “祝你们成功!”“等你们凯旋!”欢呼声、祝福声响彻广场。欢送队伍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代表,更有无数常年扎根于此、为每一次发射保驾护航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出征仪式观礼区群众欢送航天员。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构成仍然采用“以老带新”的策略,涵盖了“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航天员张陆曾执行过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2年4个月,他即将带领两名航天小将再次出征太空。张陆还为乘组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砺箭21”。“希望我们乘组经过磨砺淬炼后,像火箭一样锐不可当,圆满完成这次任务”。

  “不论大地风雨,还是星河浩瀚,我们都将同舟共济,奋楫扬帆!”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航天员张陆的誓言掷地有声,“我们必将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这份信念,正由新一代航天人接力传承。即将开启个人首次飞天之旅的张洪章庄严承诺:“国之大者在我心!我们定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科研任务,助力中国科技实现新的跨越。”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航天员武飞。

  而来自内蒙古的航天员武飞,则用22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梦想的力量。从草原牧歌到太空赞歌,这位中国航天员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即将成为继王杰之后第二位飞向寰宇的内蒙古籍航天员。“能将个人梦想融入祖国航天伟业,是时代赋予我的最大幸运。”武飞目光坚定,“我唯一要做的,就是用百分百的努力回报这份幸运——不负时代,不负重托!”

  “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您指示!航天员张陆,航天员武飞,航天员张洪章!”

  “出发!”

  “是!”

  3名航天员的报告声坚毅昂扬,在广场上久久回荡。他们身后,是一片跃动的红色海洋——人群中挥舞的国旗,与每个人眼中闪烁的星光交相辉映。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3位英雄挥手登车,带着一个民族的仰望,即将奔赴浩渺星空。

  发射场区,神箭破空

  距离问天阁5公里外的发射场区,灯火通明,气氛紧张而热烈。湖蓝色的发射塔架在强光照射下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稳稳环抱着白色的船箭组合体。

  观礼区内,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翘首以盼。其中不乏专程从内蒙古各地乃至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和航天爱好者。

  发射时刻,瞄准23时44分。

  随着这一刻临近,整个场区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屏息凝神。媒体区内,记者们全神贯注,紧盯着相机或手机屏幕中的发射塔架,准备捕捉那彪炳史册的神舟飞天瞬间。

  倒计时开始。

  指控大厅里,零号指挥员的口令通过广播清晰传来,每一声报数,都如重锤般敲击在人们心弦上。

  “……5、4、3、2、1,点火!”

  点火!

  随着点火指令下达,刹那间,大地震颤,轰鸣巨响如滚滚惊雷,橘红色的烈焰从火箭底部磅礴喷涌,巨大的推力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缓缓上升,随后速度越来越快,如同一支蓄满力量的巨笔,在墨色的天幕上划出壮美的金色轨迹。

  神箭破空而起,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不同年龄的人们——从嗓音清脆的孩童到鬓角斑白的长者——无不仰望着那绚丽的轨迹,眼中闪烁着同样的自豪与激动。

  群众手持五星红旗载歌载舞欢送航天员。

  这一刻,举国欢腾。这一刻,举世瞩目。向着更辽阔的星辰大海出发,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又进一步,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来自贵州省贵阳市的二年级学生刘洵妤遥望着夜空,大声地说:“这一刻真是太震撼了!我太骄傲了!”

  这是洵妤第二次在东风航天城观看神舟发射。4年前,3岁的小洵妤被姥爷扛在肩头,被震天的轰隆声吓得紧紧搂住姥爷的脖子。这一次,她踮起脚尖,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那道刺破苍穹的金红色火焰,小小的拳头在身侧悄悄握紧。她要让眼前这绚烂的光芒,比四年前那阵轰隆声更深刻地印在心底——不仅被震撼,更要去铭记。

  此次任务是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7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8名航天员、44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

  “神二十一”奔赴苍穹。

  火箭越飞越高,尾焰渐渐融入星空。现场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仰首静默,目光久久追随那远去的光点,不愿让这份震撼轻易消散。

  秋夜穹庐,星汉灿烂。而此夜星空中最亮的一颗,正承载着3名航天员的行之所向,稳健地巡游天际,奔赴那个名为“家”的中国空间站。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树里程碑,中华民族在苍茫宇宙间有了新的坐标点。

  成功入轨,戈壁归寂

  约10分钟后,指控大厅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已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工作正常。我宣布,神舟二十一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3.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专家介绍,相较于神舟十二号至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采用的6.5小时交会对接方案,3.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方案,减少了飞船远距离导引段轨控次数和飞行圈次以及近距离导引飞行时间,意味着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缩短了、对能源的消耗需求降低了,既提高了神舟飞船的自主交会对接能力,也增强了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灵活性和应急响应能力。

  这将是中国载人飞船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再迈新高度。

  “胸怀入海攀云志,追天揽月正当时”。回望载人航天的一路征程,从无人到有人,从舱内到舱外,从单舱到多舱,再到全构型的中国空间站,一路挑战、一路跨越、一路创新,一代代航天人顽强拼搏、踔厉奋发,不断书写了中国航天人自信自强、创新超越的辉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精度让人印象深刻。

  这璀璨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也饱含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深情奉献。

  内蒙古各族人民祝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额济纳旗这片“三易旗府”支持航天建设的土地,早已将自身的命运与祖国的航天事业紧密相连。常年驻守在此的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的民警们,如同胡杨般扎根大漠,为每一次发射任务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外围环境。

  作为阿拉善的孩子,张彤在去年报考加入了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如今入警刚满一年。这虽然已经是她第二次站在发射场区外围的浩瀚戈壁上见证神舟奔苍穹的震撼瞬间,但她内心的踏实与激动依旧强烈。

  这些天,张彤与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全体民辅警一起昼夜坚守、并肩巡逻,把每一个细节盯紧、每一道岗位守牢。她说:“能以家乡守护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国家航天大事、为‘神舟’升空出一份力,这份荣耀让我倍感自豪。未来,我会和战友们一如既往站好每一班岗,守好每一道关,用百分百的坚守为神舟每一次远行保驾护航!”

  惊雷震寰宇,神箭再出征。内蒙古大地以其宽广的胸膛,再次成为中华民族问鼎苍穹的起点,在中国航天波澜壮阔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北疆印记。

  发射场重归寂静,高耸的塔架如凯旋的巨人,静待新的使命。此刻,中国航天员正巡游于九天之上,在广袤太空中,继续拓展着民族的梦想与荣光。天地见证,这飞天的史诗,由我们共同写就。

  记者:康丽娜 柴思源 王智华

  监制:李霞

  新媒体呈现:孙静华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