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情系家乡 善聚英才!阿拉善籍在京人才齐聚一堂话发展

  乡音牵游子,贤才助发展。11月1日,“情系家乡 善聚英才”在北京地区阿拉善籍人才交流会在京温情启幕。这场跨越千里的“人才之约”,不仅为在京阿拉善籍优秀人才搭建了了解家乡、畅叙乡情的平台,更以满满诚意递出引才“橄榄枝”,汇聚智慧力量,共同描绘阿拉善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

 

  本次交流会由阿拉善盟委组织部、盟行署驻京联络处联合主办。记者在人才交流会现场看到,在京工作的9名阿拉善籍人才代表和35名在京高校阿拉善籍学子齐聚一堂,畅叙乡情,各抒己见,共同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一座连接游子与故土的暖心桥正悄然搭建。

  交流会上,阿拉善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经济转型中特色产业的提质升级,到生态保护中绿色屏障的持续巩固,从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到民生福祉的不断提升,一幅幅蓬勃发展的画卷,让在场游子真切感受到家乡的活力与潜力。更令人振奋的是,现场详细解读了阿拉善近期出台的“人才新政”,一系列力度大、诚意足的举措,清晰传递出阿拉善尊才、爱才、留才、用才的坚定决心。

  “听到人才新政,我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开放与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冯睿难掩激动,表示这些政策为自己从“求学者”转变为“建设者”提供了通道,“希望能用所学为家乡经济发展、科技赋能贡献力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王婷也深有同感:“家乡的呼唤,让我觉得专业知识有了实践落点,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特别踏实,也让我充满使命感。”

  如果说“人才新政”是引才的“硬支撑”,那么“归乡榜样”便是留才的“软引力”。交流会上,从首都高校毕业后扎根阿拉善的优秀代表,分享了他们逐梦故土的故事。阿拉善盟林研所正高级工程师王文舒说:“阿拉善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主持了多项盟级以上课题,职称晋升也有绿色通道。我们团队在防沙治沙、生态产业上的成果,让沙地重披绿装,这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感觉,特别有价值。” 

  榜样的力量直抵人心,点燃了在场游子的归乡热情,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北京嘉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ESG业务中心执行主任王特说:“每个在外的阿拉善人都是家乡的名片,我们希望结合行业资源,为家乡经济建设、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大家结合在京学习工作视野,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人才机制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家乡发展提供“金点子”。

  为了让引才渠道更畅通,人才服务更精准,活动现场举行了首批“阿拉善引才志愿者”聘书颁发仪式,6位在京阿拉善籍人才正式成为家乡的“招才大使”。“这份聘书是荣誉,更是责任。” 北京体育大学学生杨杨坚定地说,未来会当好家乡“推介者”,向身边人宣传阿拉善的发展机遇与创业环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共建阿拉善。

  “这场交流会,既是‘家乡邀约’,更是‘情感团聚’。” 阿拉善盟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叶智祥表示,“通过面对面交流,希望让在外人才感受到家乡的牵挂与发展脉动。阿拉善正以开放姿态、务实举措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欢迎更多阿拉善籍人才回家乡、建家乡,共绘美好未来。”

  一场交流会,既是乡情的温馨相聚,更是智慧的碰撞融合;既是政策的集中宣介,更是发展的有力动员。以“家乡情”为纽带,以“共发展”为目标,此次在京人才交流会成功搭建起京蒙两地高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合作桥梁,为阿拉善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李昕冉 呼贝泰)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