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阿拉善

高质量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阿拉善在行动!

 

  日前,记者走进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政资源科,看见桌上整齐摆放着《内蒙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创建国家公园实施方案》相关材料,工作人员详细查看文件中的目录条目,一边标注重点内容,一边就目录里的细节展开深入交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守护生态的“绿色堡垒到赋能未来的“自然课堂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肩负起崭新的时代使命——以创建国家公园为目标,汇聚前沿科研力量,打造面向公众的“自然课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扎实迈进。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政资源科副科长夏天说:“创建国家公园,对阿拉善是历史性机遇,它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品牌效应带动绿色旅游和特色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这份宏伟蓝图也为我们一线工作者注入了信心和干劲。

  作为我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一环,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正式跻身国家公园候选区名录,《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方案》等核心文件也已提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核,创建工作迈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份底气,源于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态修复积累,更得益于政策与资金的强力护航。今年初,阿拉善盟成功获批生态保护修复专项2025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259万元,专项用于保护区国家公园基础能力提升。

  这笔资金就像‘及时雨,是对我们创建国家公园工作的有力肯定。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规划财务科科长多海英激动地说,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管护站点升级、监测体系完善和野生动物救助能力提升,这既是筑牢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更为阿拉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注入了新动力。

  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落成的贺兰山展览厅、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图文并茂的展板以及实物标本,系统展现了贺兰山从地质演化、生态特征到人文历史的完整脉络。这两个场馆的建立,不仅是创建国家公园进程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与成果展示窗口,更极大地丰富了科普宣传教育载体,为公众理解国家公园价值、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生动课堂。

  据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科长袁丽丽介绍,这两个场馆的建成,标志着贺兰山科普宣教能力的一次飞跃,真正发挥了自然科普主阵地的作用,是公众了解贺兰山生态价值最直观的课堂。“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发系列自然教育课程,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更优质的研学实践平台。”袁丽丽说。

  走进贺兰山野生动物救助站,工作人员正忙着给救助的动物准备草料,同时记录其健康数据。当前,正值贺兰山创建国家公园关键阶段,此类精细化救助管护工作,正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贺兰山野生动物救护站的建设,改善了以前救护设施场地以及设备不足的情况。”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副科长阿丽玛表示,后续会继续扩大野化训练场,建设更加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模拟生境,进一步丰富研学基地自然课堂的内容,让公众近距离了解贺兰山生物多样性,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

  为匹配国家公园的高标准定位,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其中总投资894万元的现代化综合培训研学基地,成为“生态+科教”融合的核心载体。该基地整合森林防灭火培训、航空巡护、野生动植物救护、珍稀植物引种繁育和科普宣教五大功能。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任侠表示,未来的贺兰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家园”,更将成为科研创新的“沃土”、生态科普的“阵地”。管理局将依托创建国家公园的大好机遇,以“科技赋能”全力推进保护区“生态保护”“科教融合”,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徐爱翔 武超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