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大青山,天高云淡。包头市青山区农牧局林业科负责人杨婷婷和同事们正俯身于山坡之上,手中的剪刀利落地修剪着苗木的枝条。“这几天主要就是打草、修枝,让树‘轻装上阵’,来年长得更壮!”她直起身,指向眼前一片绿意盎然的林子,语气里洋溢着成就感:“你看现在这苗子,绿油油、直挺挺的,多有精神!以前可不是这样,枝条瘦弱,林地看着也稀稀拉拉。”
这片她日夜守护的山峦,正是包头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战场——大青山南坡。她手中修剪的,不仅是树木的冗枝,更是一座传统工业城市在“十五五”即将开局之际,对发展方式的一次深刻“修剪”:减去生态负担,积蓄绿色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面对304万亩的2025年度治理任务,包头市以高位推动与精准施策双向发力。截至10月30日,包头市已完成“三北”工程等建设任务272.2万亩,大幅超额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下达的65万亩年度任务,达到当地设定200万亩目标的136%。杨婷婷所见证的,正是从“稀稀拉拉”到“翠绿挺拔”的林相蜕变,而这肉眼可见的生态增量,正如她所言,“为我们未来探索碳汇交易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生态,在这里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触手可及的发展资本。面向“十五五”,包头市正奋力将生态要素转化为市场资产,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针对荒漠草原治理与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矛盾,包头市已成功争取到“草光互补”模式试点,在达茂旗1.14万亩荒漠草原上,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的生态治理新路径。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林草碳汇领域的先行先试:建成自治区首个地方林草碳汇交易服务中心,成功开发出能为全国全区提供市场化服务的“包头工具”——《“空天地”一体化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并创新推行“生态司法+碳票”模式。这片由杨婷婷和同事们亲手呵护的林木,未来呼吸之间便能产生可测量、可交易、可融资的“碳汇”,绿水青山真正拥有了价格标签。
科技赋能贯穿生态治理全过程。从樟子松菌根苗培育、水凝珠肥,到无人机飞播、大青山南坡节水滴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系统性地提升了治沙效率、节水成效和苗木成活率。而“以工代赈”模式则让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雇佣1450名当地农牧民,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910万元,让绿色事业成为群众的切身事业,呼应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号召。
从杨婷婷手中修剪的枝条,到碳汇交易平台上跳动的数字;从大青山上茁壮的苗木,到达茂旗光伏板下萌发的新绿,包头市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重新校准发展的坐标。这片日益繁茂的生态屏障,不仅是守护黄河安澜和北疆安全的绿色长城,更是一座工业城市迈向“十五五”最坚实、最富活力的发展底座。它雄辩地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包头的实践,正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生动诠释——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绿色,是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最持久的动能。(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蔡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