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包头湿地成候鸟“国际机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及“三有”保护动物豆雁在湿地中翩跹起舞。(图片由市林草资源保护站提供)

  秋日的包头湿地,水波潋滟,万羽翔集。成群候鸟如约而至,在金色的芦苇丛中翩跹起舞,构成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这场年度“飞行盛宴”的背后,一场为守护空中旅者而开展的科学行动正悄然进行。

  近日,包头市林业和草原资源保护站圆满完成了2025年秋季迁徙水鸟同步调查,以严谨监测揭开了候鸟迁徙的生态密码。

  调查人员深入土右旗小板申气村、发彦申村等关键监测点,通过望远镜、照相机等设备,对候鸟迁徙路径与栖息地展开全方位调查。数据显示,今秋共记录水鸟9164只,涵盖6目8科21种。其中,大天鹅、小天鹅、鸿雁、白额雁、白琵鹭和灰鹤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集体亮相,尤为引人注目。

  “这些珍稀物种的到访,印证了包头湿地在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保护站负责人说。

  本次调查最激动人心的发现,来自发彦申村湿地。监测人员通过望远镜捕捉到3只佩戴环志的大天鹅,颈环编号“019”“095”“391”清晰可见。经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紧急溯源,证实它们均来自河南三门峡,于2022年至2024年间被环志放飞。这场跨越黄河中游与内蒙古草原的“重逢”,精准揭示了大天鹅族群的北迁路线,为研究其迁徙时序与种群动态提供了关键实证。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包头湿地每年春秋季承载数万只候鸟迁飞经停。近年来,我市通过颁布《湿地保护条例》、制定保护规划、建立湿地保护机构等举措,构建起覆盖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立体保护网络。目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36.7%,通过保育区围封抚育1172公顷、生态补水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900余公顷,显著提升了包头市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目前,工作人员正对调查数据展开深度分析,未来将围绕物种多样性、生态类群等课题深化研究。此次调查不仅完善了迁徙水鸟数据库,更为全国水鸟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刘晓婷)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