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沙漠种玉米亩产1348.07公斤,内蒙古刷新全国纪录!

 

   近日,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的530亩沙地玉米平均亩产1348.07公斤,创造了全国沙地玉米亩产纪录。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沙漠往往与贫瘠、荒凉联系在一起,但如今,这片不毛之地却变成了丰收的沃土,成为全国沙漠地区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

  沙漠里长出的金玉米,背后是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带来的必然结果。这一技术形成了密度突破+精准水肥+机械集成的绿色高产模式,从品种选择到种植方式,从水肥管理到机械收获,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创新的智慧选用耐密、抗倒、宜机收的审定品种,采用缩行增密技术,将保苗量从常规的4500株大幅提升至66667069株;不施底肥,转为在生育期内按需分次随水滴施水溶性肥料;并实现全程机械化……正是这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让沙地玉米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特别是磴口县的成功实践不仅实现了高产,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粮食生产协同推进的新路径。通过精准水肥技术,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是今年示范推广的5600亩无膜玉米,以浅埋滴灌+耘地保墒双重技术替代地膜的保水、增温功能,在实现亩均产量突破1000公斤的同时,更减少了白色污染。数据显示,无膜玉米较覆膜玉米不仅亩产更高,还节约了地膜成本与残膜处理费用,同时其秸秆售价也更高,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一转变背后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大水大肥、粗放管理,到如今的精准调控、绿色高效磴口县的实践证明,农业增产不能仅仅依靠资源要素的简单投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沙漠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任何农业开发都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磴口县的成功,恰恰在于它找到并践行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粮食生产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磴口县沙地玉米的丰收,收获的不仅是金黄的玉米,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硕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上,我们呼唤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期待更多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当生态保护与粮食生产协同推进,我们定能在广袤大地上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丰收故事。(柳文杰)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