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智能无人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59.9%、25.1%……今年以来,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亮点颇多,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工作重心同现代化紧密对接,把“中心工作”与“中心目标”统一起来,使发展理念、制度供给、政策工具、工作抓手形成系统配套、同向发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国内任务深刻变化,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蕴丰富,强调与新发展理念相衔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贯通,强调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强调以统一思想、稳定预期、凝聚合力支撑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把保持合理增速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以质促量、以量稳质”转化为明确指标与刚性约束:把全要素生产率置于牵引位置,把创新能力、产业韧性、资源配置效率、公共服务质量等纳入硬约束,把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作为必须兑现的目标,通过明确年度目标、细化结构性指标、落实实物工作量、强化评估整改,推动经济循环的内生性稳定与可持续性提升。这样的取向,既回应短期稳增长之需,更为长期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产业侧、供给侧的关键支点。就拿新航季国产大飞机C919扩线来说,这背后是研发体系、制造配套、适航认证、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协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厚度与韧性的综合呈现。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应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在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材料上持续攻关;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与工艺再造,通过流程重构、设备更新、标准升级形成稳定、可复盘的效率改进;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畅通从场景牵引到规模化推广、从科技成果转化到商业闭环的关键通道,促进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成长为产业中坚。要素配置要更加市场化、法治化,把更多资源投向实业、投向创新、投向长远,使产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链条更加坚韧。
畅通国内大循环、做强国内市场,离不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把制度供给落到准入、交易、流通、监管等关键环节,推动规则统一和有效执行,系统清理不合理的区域壁垒与隐性限制,以看得见的制度红利带来可计量的成本下降、可比较的营商环境提升、可预期的跨区域协同增强。在需求侧,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与平台秩序,稳定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在供给与投资侧,把更多资金投向补短板、强功能、增后劲的重点领域,形成一批质量可靠、现金流稳定、权属清晰、可抵押可流转的优质资产。统一大市场的成效,要体现在企业可感、群众可见、统计可证上,体现在制度执行同标准、交易成本实质下降、营商环境可比提升与跨区域协同明显增强上。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与标准链协同上的重要抓手。要突出企业主体和场景牵引,完善需求导向的科研组织方式,提升从试点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转换效率;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先进制造工艺等“卡点”“堵点”,组织跨界协同攻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确权、流通与安全治理;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优化,提升资本服务创新的能力与意愿,使更高“含新量”持续转化为更强“含金量”。
改革要在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与投融资体制、教育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持续破题,及时清除束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放则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稳步拓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的吸引力。把宏观定调转化为明确目标、具体举措与严格评估,不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落实到人、落细到事、落准到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得更牢、把路径走得更稳、把举措落得更细,推动质量提升与合理增长相互增益,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力,推动国内大循环与更高水平开放相互支撑,必将会在更高起点上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作者:寇宗来,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