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时间书页次第展开,发展篇章接续更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战略擘画激动人心,中国发展前景可期。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又行至一个新的历史交汇点。眺望未来,2026—2030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才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理解“夯实基础”,要坚持目标导向,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连续性和阶段性。

  从“一五”一路走来,一个个阶段性部署有序赓续,主题一以贯之: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五五”作为重要一环,唯有夯实基础,才能推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确保现代化进程不被迟滞打断。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实施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十四五”已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承上启下。面对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唯有夯实基础,才能后程冲刺,圆满实现2035目标。

  理解“夯实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现代化实践中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

  一个指标备受瞩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系列目标催人奋进,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十五五”时期必须更加关注对发展和安全具有基础性影响的事,完成战略任务,实现决定性进展,使发展根基更稳、韧性更强。

  举例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分论第一部分,充分体现其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稳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也要看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否充分融合,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否得到保证……相关问题制约了发展的成色。全会就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作出部署,把短板补长,把长板做优,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夯实精神文化基础,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夯实社会基础,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夯实生态基础,需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落实,我们就拥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信心与强大底气。

  崭新征程当有崭新气象,关键时刻当有关键作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建议》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