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中国民族报》第5版刊发题为《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侧记》的文章,报道了第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200余名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相聚青城,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4日《中国民族报》第5版
11月1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内蒙古大学承办的第四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200余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地方民族工作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相聚青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聚焦“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围绕“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理论与经验研究”“边疆治理与‘五个认同’研究”“边疆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边疆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等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打造学术戍边的前沿阵地
边疆地区高校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排头兵,也是边疆治理研究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地处边疆地区的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加强边疆治理研究,积极打造学术思想重镇和智库建设高地。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嘱托我们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成涛表示,学校深入领会、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内蒙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践研究,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蒙古国、蒙古学和蒙古文古籍研究等方向,汇聚全校人文社科各机构力量,组建了十支交叉学科团队系统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新疆研究在边疆治理现代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新疆大学副校长、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刘正江表示,新疆大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新疆大学考察时的重要嘱托,依托优势学科,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和边疆治理研究,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持续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智慧。
“从1944年西北大学成立边政学系,到以马长寿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为中国民族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我们始终扎根边疆研究一线,这种传承让‘治国必治边’有了坚实学术支撑。”西北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董国强表示,西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依托学校在西北民族发展史及丝绸之路考古领域的长期积淀,深入开展“铸牢”研究,生动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同时,学校为西部地区培养千余名边疆治理骨干人才,将教育成果、学术成果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
“东北边疆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战略地位突出。”吉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支继超表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边疆治理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同时,要加强边疆历史研究,讲好新时代边疆治理故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根基。
探讨边疆治理的实践路径
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边疆治理,攸关党和人民根本利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边疆地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多民族聚居,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表示,边疆民族地区要紧扣主线,统筹做好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海疆治理是中国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疆研究拓展了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范围,对于整体推动中国边疆学研究,维护海疆稳定,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张龙平表示,面向未来,要特别加强海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从海洋考古、海洋历史文献、海洋历史文化遗存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服务于国家治理边疆的战略需要。
中央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严庆说:“我国疆域辽阔,区位性差异突出,学界应围绕边疆治理与建设,协同服务于全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发挥各自传统优势与研究所长,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行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聚力于为新时代的边疆稳定和谐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边疆治理涉及方方面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为解决边疆问题献计献策。”兰州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徐黎丽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边疆治理要拓宽研究视野,协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区域安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构建边疆研究的理论高地
推进边疆治理,理论支撑至关重要。当前,中国边疆学尚处于构建和成长阶段,完善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需要学界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成果,努力为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与会学者的发言来看,当下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理论与经验研究,更注重多语种文献的利用与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视角体现出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多学科研究的结合、陆疆与海疆的结合。”四川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励轩表示,尤为突出的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更加关注对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现实意义的阐发,体现了边疆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边疆研究一直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回答‘何为中国’‘何以中国’等重要问题的理论基石。”北京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娟认为,新时代边疆研究要广泛运用各学科知识与视角,建立起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交叉研究模型,为推动边疆研究理论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新时代的边疆治理,早已超越传统的地理守边,更重在人心凝聚与文化认同的深化。”中国传媒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秦瑜明认为,边疆学研究要致力于打破地理与心理的隔阂,构建可感、可知、可亲的融合传播话语体系,以传播创新增进文化互信。通过跨学科系统研究、多领域协同推进,在全社会凝聚共识、广泛传播,使理论成果真正转化为增进认同的强大力量。
“论坛交流帮助边疆治理研究者进一步厘清了研究目标、明晰了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方法,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一系列研究议题、细化了行动方案。”云南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李志农表示,下一步将以实际行动加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力服务,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
制作:杨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