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中国民族报》第2版刊发题为《内蒙古阿拉善盟:星河映照同心圆 绘就团结新画卷》的文章,报道了伴随着各族群众的欢呼呐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璀璨烈焰照亮北疆夜空,映照出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的团结身影。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11月4日《中国民族报》第2版
星河璀璨,神舟再启。10月31日,伴随着各族群众的欢呼呐喊,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航天城成功发射。璀璨烈焰照亮北疆夜空,映照出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的团结身影。
作为“神舟故里”,阿拉善盟充分发挥航天资源优势,通过文旅融合、研学赋能、宣传浸润“三维发力”,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平台,在戈壁深处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航天+文旅”搭台 绘就“三交”新图景
阿拉善盟将“神舟起落阿拉善”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民族团结实践动能,把航天文旅融合纳入全盟民族团结进步与高质量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金色名片”。
打造特色路线,激发文旅融合活力。深度挖掘航天文化内涵,创新发展科教、探险、太空旅行等体验式和科普式旅游业态,推出“航天城深度研学”“火箭观礼+沙漠穿越+黑城探秘”“寻脉阿拉善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居延明月夜文化街区、蒙古包“天宫课堂”等网红场景人气爆棚,游客在感受航天文化的同时,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魅力。依托航天旅游IP,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主题民宿、星空露营地等,2024年吸引旅客3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9亿元。
深化区域协作,共享航天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大航天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东风航天城辐射效应,深化与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合作,共同开发跨区域航天主题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让航天主题旅游成为联结沿线各族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强化氛围营造,凝聚团结奋进共识。全盟多个景区植入“石榴籽”“中国结”“航天蓝”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旅游景区成为“铸牢”的生动课堂,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东风航天城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入选国家“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
“航天+研学”赋能 培育交融“向阳花”
阿拉善盟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精心设计一系列沉浸式课程及神舟飞船观礼研学活动,持续擦亮“神舟新征 逐梦苍穹”研学品牌,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科技课堂,点燃创新梦想。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进校园”等主题活动,以“天宫课堂”为阵地,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索实践,吸引各族青少年参与。在全盟各级文化场馆组织开展“善读探星河·童心逐航天”等活动,组织青少年走进电影院观看《窗外是蓝星》,通过“实践+分享”的形式,点燃各族青少年的“科学梦”“航天梦”。
打造红色课堂,筑牢思想根基。创新“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依托额济纳旗党政机关旧址宝日乌拉、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阵地资源,开展“追寻航天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沉浸式航天研学,在额济纳触摸星辰密码”等主题教育活动40余场次。组织巴彦淖尔等周边地区师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挺膺强军担当”跨区域研学活动,邀请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师生走进东风航天城等地开展研学实践,深入挖掘载人航天精神内涵,将“铸牢”种子播撒进各族青少年心间。
打造航天课堂,传承精神信仰。以神舟飞船发射为契机,积极配合内蒙古自治区团委、少工委、教育厅、民委等部门,组织当地青少年与贵州、广西等地少先队员开展手拉手观礼神舟发射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探秘航天中同心筑梦。
“航天+宣教”浸润 凝聚奋进“同心力”
阿拉善盟着力构建“铸牢”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探索创新宣传形式载体,持续讲好“神舟起落是吾乡”中蕴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各族群众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
开展特色宣讲,持久浸润人心。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报告会、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分享会,邀请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额济纳旗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的宣讲员,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讲述“最好牧场为航天”的故事,引导各族群众深刻感受民族团结力量。创作编排《大漠·飞天》广播剧等文艺精品,在嘎查社区、胡杨树下、大漠戈壁搭建流动舞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生动讲述阿拉善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故事。
打造媒体矩阵,提升宣传实效。承办“道中华·边疆行”走进阿拉善活动,邀请中央及内蒙古自治区媒体记者、网络名人走进东风航天城,宣传报道阿拉善各族群众为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加强教育联动,织密宣教网络。开展“铸牢”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活动,鼓励青年教师上好“航天蓝+石榴红”思政课。开展“神舟起落是吾乡,航天筑梦显国威”等“铸牢”主题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6万余人次,形成了全覆盖、多维度的宣传教育网络,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郭璞)
制作:杨晓丽





